主页 > 企业博客 > 职教新闻 > 北京大学开展丝绸之路古与今-尼泊尔、孟加拉国学术调研活动

北京大学开展丝绸之路古与今-尼泊尔、孟加拉国学术调研活动

2025-08-19 07:23

2025年8月8日至14日,北京大学“丝绸之路古与今——尼泊尔、孟加拉国”调研团在尼泊尔和孟加拉国开展学术调研活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国别和区域研究专业、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融合型国际化高端外语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和重大项目“‘太平洋丝绸之路’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的研究团队师生参与组织工作。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宁琦带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淑静及相关专业师生参加调研活动。

调研团围绕“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的新实践:以尼泊尔和孟加拉国为中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资企业的机遇与挑战”“中国与尼泊尔、孟加拉国的人文交流”三大主题,走访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深入企业项目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当地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现状,探讨产业发展机遇及面临的挑战,挖掘文明交流互鉴的潜在领域。团队通过实地观察、深度访谈、座谈交流、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增进对两国国情的了解,推动北京大学与尼泊尔和孟加拉国相关机构在学术、文化、经贸等领域的合作持续深化。

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的新实践:以尼泊尔和孟加拉国为中心

8月8日下午,调研团访问尼泊尔政策研究所(PRI)。该所外交政策和战略事务中心主任、前尼泊尔驻泰国大使阿迪卡里(Khaga Nath Adhikari)博士向调研团详细介绍了研究所的发展历程、组织架构、核心研究成果,以及近年来与中国学术机构及智库的合作成果。该所执行所长谢尔马(Lekhnath Sharma)教授表达了与北京大学建立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强烈意愿。宁琦介绍了北京大学的基本情况,并表达了与研究所携手促进中尼人文交流的意愿。双方研究人员围绕区域合作、尼泊尔语教学、远程教育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增进了调研团对尼泊尔国情及中尼双边关系的认识。

与尼泊尔政策研究所座谈

随后,调研团拜会了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与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陈松举行会谈。陈松全面介绍了当前中尼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与交流进展,并结合中国周边外交政策与实践,对学界提出殷切期望。他鼓励调研团师生们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周边外交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宁琦感谢陈松对调研活动的支持,并介绍了北大在与尼泊尔相关的人才培养、学术合作及高层交流等方面的工作成果,希望未来与尼泊尔相关机构在学生培养、国别研究等领域深化合作,共同推动中尼友好事业。调研团成员就中尼人文交流、青年论坛及学术合作等议题与陈松深入交流。

拜会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

8月11日,调研团拜会中国驻孟加拉国大使馆,与中国驻孟加拉国大使姚文会谈。姚文高度评价北京大学在中孟人文交流中的独特地位,特别是授予孟加拉国临时政府首席顾问、诺贝尔奖得主尤努斯教授名誉博士学位的重要意义。他强调,中孟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中孟关系稳固,民间友好基础深厚,教育合作成果丰硕,未来合作前景广阔。宁琦表示,中孟之间的深厚友好的关系为教育领域的深入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京大学将在未来的工作中进一步深化与孟加拉国相关高校的合作。

宁琦与姚文会谈

8月12日,北京大学调研团访问孟加拉国国际战略研究院(BIISS),双方就学术合作与区域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孟加拉国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伊夫特哈尔·阿尼斯(Iftekhar Anis)少将和高级研究员苏菲娅·哈努姆(Sufia Khanom)博士详细介绍了研究院的概况与研究成果,并表达了与北京大学开展合作的强烈意愿,包括共同出版、学者互访及外语教学等领域。宁琦表示,两机构之间有广阔的合作前景,未来可就共同关心的议题举办研讨、圆桌会、论坛等,进一步推进学术交流项目。李淑静回顾了学院的发展历程,强调语言教学传统与国别区域研究转型在当下的重要性。会谈中,双方围绕南亚地区地缘政治、中国高校的南亚语种教学等议题交换了意见,探讨了南亚地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孟加拉国国际战略研究院座谈现场

“一带一路”沿线中资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8月8日傍晚,调研团到中国电建尼泊尔代表处开展调研。中国电建驻尼泊尔代表陈旭以上马相迪A、塔玛克西五水电站等项目为例,详细介绍了中国电建自进入尼泊尔市场以来的发展历程、核心业务布局及当前面临的主要风险挑战。宁琦高度评价中国电建尼泊尔代表处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感谢他们坚守海外一线,为促进中外合作与提升中国海外影响力作出的贡献。双方围绕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中尼铁路项目可行性、尼泊尔营商环境优化路径以及破解尼泊尔电力资源输出困局等议题进行了交流。

与中国电建尼泊尔代表处负责人座谈交流

8月9日上午,调研团先后参访了喜马拉雅航空公司(下文简称“喜航”)和华为尼泊尔公司。通过喜航总裁周恩永介绍,调研团了解到该公司凭借精准市场定位(包括客舱改造、运营成本优化及航线拓展)实现稳健发展。华为尼泊尔国别代表黄俊及其核心团队成员介绍了华为自1999年扎根尼泊尔至今的发展历程,全面呈现其业务布局、企业社会责任项目以及发展蓝图。随后,双方团队就尼泊尔数字营商环境、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瓶颈及南亚各国劳动力条件比较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进一步深化了调研团对科技企业在南亚区域发展的认识。

参访喜马拉雅航空公司

与华为尼泊尔公司本地员工交流

8月12日,调研团与孟加拉国中资企业协会(CEAB)交流座谈,中国电建、中国路桥、江苏国泰、中土集团、国家电投、中兴通讯等企业代表出席。各企业分享了在孟加拉国的发展历程、经营现状与未来规划,一致表达了对孟加拉国市场的坚定信心,并表示将继续深耕当地,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

与孟加拉国中资企业协会各企业代表座谈

8月13日,调研团实地考察了孟加拉国达舍尔甘地污水处理厂,通过实地走访与座谈,详细了解了这一由中国企业承建、南亚地区规模最大的污水处理项目。该项目日处理污水的能力达50万吨,可解决达卡市约1/4居民的污水处理问题,显著改善了达卡市水环境,是中孟环保合作的典范。

调研达舍尔甘地污水处理厂

8月14日上午,调研团访问华为南亚代表处,负责人为调研团一行介绍了华为在南亚地区的发展战略与成果。华为南亚员工本地化率超85%,并与300多家合作伙伴及孟加拉国达卡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包括ICT学院、技术课程培训等。宁琦表示,调研团通过实地走访不同国家的华为代表处,尽管面临的政策环境、文化生态等各不相同,但华为展现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令人印象深刻,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的名片”。

在华为南亚代表处座谈

调研团还调研了被誉为“梦想之桥”的帕德玛大桥,并实地走访中铁大桥局孟加拉帕德玛大桥项目部,切实感受到中方建设者不畏艰险、坚守海外的奋斗精神。这座由中国企业承建的跨河大桥全长6.15千米,是孟加拉国规模最大的基建工程。项目团队克服了高温、暴雨、飓风、大雾、洪水、雷击、流沙等不利自然条件,完成高质量建设,展示了中资企业卓越的项目组织能力和良好的商业信誉。

调研帕德玛大桥

与尼泊尔、孟加拉国高校开展的人文交流

8月10日上午,调研团与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Tribhuvan University)联合举办主题为“跨越喜马拉雅的合作:北京大学-特里布文大学学术对话“学术会议。特里布文大学校长阿里亚尔(Deepak Aryal)教授盛赞北京大学在国际学术合作中的重要地位,并表达了与北大建立更紧密、全方位伙伴关系的强烈意愿。宁琦表示,北京大学愿与尼方科研机构携手,深化拓展高等教育合作,助力中尼人文交流取得更为丰富的成果。调研团成员王旭作题为“彰显中国担当:推动新形势下跨喜马拉雅地区高质量合作”的报告,阐述了中国在新形势下推动跨喜马拉雅地区高质量合作的责任担当。吴杰伟作题为“夯实基础,民心相通:中尼援助、旅游、教育合作”的报告,聚焦中尼两国在援助、旅游、教育领域的合作实践,强调夯实基础、联通民心的重要性。双方学者围绕中尼高校间的学生互访、联合科研、语言教学及文化交流等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与特里布文大学教授展开学术对话

8月11日上午,调研团访问孟加拉国达卡大学(Dhaka University),共同举办"数智时代的高等教育与“一带一路”合作:北京大学-达卡大学对话"研讨会。王旭发表“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中国经验对孟加拉国的启示”专题报告,吴杰伟分享题为“全球化时代的劳动力动态比较研究:以孟加拉国、越南和菲律宾为例”的报告。现场学术气氛热烈,与会学者就相关议题展开深度讨论。

达卡大学学术研讨会现场

随后,调研团拜会达卡大学校长尼亚孜·阿哈迈德·汗(Niaz Ahmed Khan)教授。双方回顾了两国传统友谊,就深化高等教育合作达成共识,重点探讨了在数字经济、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前景。此次访问为两校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务实合作开辟了新路径,将进一步提升中孟教育交流水平。

与达卡大学学校领导合影

调研团还与孟加拉国南北大学(North South University)的学者展开交流,校长乔杜里(Abdul Hannan Chowdhury)教授与会。乔杜里本人曾于今年3月随孟加拉国临时政府首席顾问尤努斯教授访问北大。会谈中,双方探讨了多项合作可能,包括学生互访、青年教师来华攻读博士学位、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实验室建设等领域合作。

与南北大学学校领导及教授合影

调研期间会议发言留影

在外交流留影

“丝绸之路古与今”周边国家系列调研项目是北京大学立足新时代发展需求,整合优势资源打造的创新型科研实践平台。项目秉持“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有机整合科学研究、智库服务、国际交流、思政教育与人才培养等多元功能,通过组织跨学科研究团队深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三大调研主题相互支撑、有机统一,既关注宏观战略层面的外交实践,又聚焦中观层面的企业发展,同时重视微观层面的人文交流,共同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区域国别研究框架。项目致力于为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提供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的学术参考,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来源: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一篇:第四届显微仪器技术国际高层论坛在浙江举行 下一篇:团体总分冠军!北大田径队闪耀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

相关产品

你可能也喜欢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电话:13817525788 021-36334717
021-36334727

邮箱:dinbon@163.com

售后:021-55158775

邮箱:dinbon@163.com

扫码关注公众号

顶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