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图片

产品分类

新闻动态
主页 > 新闻动态 > 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化思政”创新实践
2025-10-31 07:36

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化思政”创新实践

在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育人实践中,剧场正突破传统文艺表演的边界,已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创新打造“剧场+育人”模式,通过非遗活化、红色教育、师生共创、社会延伸,构建了沉浸式、艺术化的思政教育新模式,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鲜活经验。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探索出一条将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

非遗活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将剧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平台,推动非遗技艺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传承”。这一举措源于对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困境的深刻反思,着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基于此,学校构建了“三位一体”的非遗传承体系。引进高安采茶戏《青花遗梦》等省级非遗剧目,通过虚实相生的剧情设计,让学生“触摸戏曲温度,解码文化基因”。师生共创的舞蹈《夏织·声生》深入夏布产地采风,将传统织造技艺转化为现代舞蹈语言,获省级艺术奖项。这种“采风—创作—展演”的链条,不仅激活了非遗的生命力,更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

红色铸魂:让思政教育“动”起来

在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剧场成为红色基因艺术化表达的重要阵地。学校突破思政课的说教模式,构建了“历史情境再现—当代价值探讨—青年行动引领”的红色教育新模式。

在内容设计上,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学校五四青年节文艺晚会上的情景剧《觉醒年代·青年说》,采用“双时空”叙事结构:一边是1921年李大钊在北大课堂讲授《庶民的胜利》,一边是2024年大学生在思政课堂上讨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当两个时空在剧场中交汇,李大钊与当代大学生展开关于理想、奋斗、牺牲的跨世纪辩论,台下观众自发接力诵读《共产党宣言》,剧场瞬间转化为思想碰撞的磁场。这种设计使红色教育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成为跨越百年的精神对话。

在形式创新方面,学校国庆晚会——“请党放心,强国有我”采用“誓言接龙”的互动形式。舞台中央的领誓人发出“请党放心”的呼唤,台下不同院系方阵依次回应“强国有我”的承诺,最后全场齐诵新时代青年宣言。这种设计将观演关系转化为参与关系,使每名学生都成为红色精神的传播者。数据显示,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入党申请率同比上升42%。

科技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增强了教育感染力。在“青春向党 共谱华章”晚会上,VR技术让学生“穿越”到长征战场,全息投影再现学校百年发展历程——从1906年黑白影像到现代化校园3D模型,同时配合优秀校友的“时空对话”。技术赋能不仅增强了教育的沉浸感,更打破了时空界限,让红色基因在代际传递中焕发新生。

师生共创:让专业育人“实”起来

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了“艺术+思政+专业”的跨学科育人模式。这一创新源于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特殊性的深刻把握。剧场项目为多学科融合提供了天然平台,有效解决了分科教学产生的知识割裂问题。

在组织机制上,成立了由学校领导牵头的“剧场思政”工作专班,建立跨院系的项目制团队。以红色音乐剧《星火》为例,音乐教育专业负责作曲、编曲,舞蹈专业设计肢体语言,美术专业打造舞台视觉,学前教育专业从儿童认知特点出发设计适合幼儿园传播的简化版本。

在课程衔接方面,学校开发了“剧场中的专业思政”系列课程。音乐教育专业的“红色音乐创作”课程,要求学生分析《长征组歌》的创作背景,并为当代英雄故事谱曲;舞蹈专业的“非遗舞蹈编创”课程,要求学生将传统戏曲身段转化为现代舞蹈语汇。这种课程设计使专业学习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数据显示,参与跨学科剧场项目的学生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专业融合能力突出,就业竞争力测评分数高于平均值26%;二是基层就业意愿强烈,选择县乡教育岗位的比例达73%;三是创新思维活跃,在校期间创新创业项目申报量增长55%,印证了艺术实践对职业选择的深层影响。

社会延伸:让育人成效“广”起来

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剧场成果从校园舞台走向社会大课堂,形成“创作—展演—服务—反馈”的育人闭环。学校特别注重将剧场作品转化为社会服务资源,实现教育效益的扩大化。学校志愿者编织的360件爱心毛衣,跨越4000公里温暖了新疆孩子们的身体,诠释了新时代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毕业生何晓梅从受教者到教育者的身份转变,展现了教育家精神的代际传承;新疆学生帕提麦“将来也要帮助别人”的承诺,彰显了志愿服务精神的接力传递。这一事件通过情景剧《爱心毛衣与葡萄干的故事》的艺术化呈现,将个体善举升华为集体记忆,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可视化、可感知。这种“实践—艺术—教育”的闭环设计,正是学校“艺术化思政”的生动体现,它让抽象的思政教育具象为有温度的故事,在情感共鸣中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百年校史剧《书院百年》以艺术化的叙事方式,生动展现了学校119年来的教育传承。该剧通过三代教师的时空对话,勾勒出从1906年高安师范传习所到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代化校园的发展轨迹。剧中特别突出“三支粉笔”的意象:第一代教师在战火中用粉笔守护课堂,第二代教师用粉笔为乡村孩子描绘梦想,当代教师则用粉笔书写教育现代化新篇。7万余名毕业生如星火般播撒在全国各地教育一线,32%的毕业生扎根县乡基层,用实际行动诠释教育家精神。该剧成为新生入学教育必修课,让校史传承与师德培育相得益彰。

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实践表明,剧场不仅是文艺展演的舞台,更是价值引领、文化传承、专业育人的多维教育空间。通过艺术化表达、科技化呈现、社会化延伸,剧场让思政教育可触、可感,为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创新路径。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剧场育人模式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书写着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新篇章。这一“艺术化思政”实践案例,值得在更广领域推广借鉴,让更多青年在艺术的熏陶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实践的熔炉中锤炼过硬本领,真正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兰燕青)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30日08版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电话:13817525788 021-36334717
021-36334727

邮箱:dinbon@163.com

售后:021-55158775

邮箱:dinbon@163.com

扫码关注公众号

顶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