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森林生态旅游与康养专业(以下简称“专业”)主动出击、系统推进,联合政行企校,持续开展主动赋能产业新业态发展,形成了“标准筑基、产教助新、生态铸魂”的赋能产业新业态发展的专业建设经验。
标准筑基,对接技能错位问题,开创“中职—高职—本科”三级贯通新范式,实现学生与员工双向人才培养标准衔接
针对企业人才需求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技能错位、标准不规范问题,专业从2002年省级试点专业建设开始,通过产业深度调研与岗位能力解构,与企业共同研制专业、课程、实训、模块、技能考核、课程思政、行业、企业项目、从业资质等全领域标准,以及校级专业建设标准、课程标准、实训标准等12个。从首次联合企业研制定向人才培养标准开始,到联合龙头企业制定森林康养行业标准25项,专业先后开发典型项目案例16个,向177家单位输出应用,将教学标准与企业标准有效衔接。
专业牵头研制《森林生态旅游与康养专业(高职)教学标准》《森林生态旅游(中职)教学标准》等3项国家标准,精准提炼森林康养师新兴岗位核心技能要求,统一职业技能标准,试点推进旅游管理本科生培养,实现“中职—高职—本科”三级贯通。
专业推进职教出海,向坦桑尼亚、越南输出专业教学标准2项及国际化数字教材1部。教材输出越南获“突出贡献奖”,入选中国-东盟旗舰计划,覆盖3国15校,形成“国内应用与国际输出”双循环机制。
产教助新,对接技能迭代问题,打造专业育人培养理念引领企业新样板,构建校企共用共建专业资源体系
理念引领。专业在教育领域先行强化对新职业、新业态的孵化。立足国家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2009年主动适应“生态”元素,前瞻性地将生态元素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在生态文明基地建设、生态校园标准研制等方面协同推进。2016年率先引入“康养”元素,将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的前沿技术纳入教学标准,直接拓宽森林生态旅游产业领域,开设“森林康养”“生态文明通论”课程并出版相应教材,聚焦产业转型升级,2021年将森林生态旅游专业更名为森林生态旅游与康养专业。专业历经“森林旅游—森林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与康养”三次迭代升级,构建了早于并优于企业的系列教学与实训资源,吸引企业主动来校对接合作。
资源共建。专业创新“五共”模式(标准共研、课程共构、基地共建、师资共享、项目共担)。组建全国森林康养产教融合共同体,开发真实产业案例库覆盖16门核心课程,与北京国民林康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四川玉屏山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5个,形成“教师示范—学生实操—企业评价”实训网络闭环。专业共建课程资源、认证体系、跟踪服务“三位一体”教学资源库,被162家行业企业、15家职业院校纳为学生教学、教师培训、职工培训的资源平台。
专业深度开展产教融合成效显著。康养基地模式在5省推广,形成示范效应,实现专业建设带动产业升级;毕业生获森林疗养师认证率达80%、就业率达98.5%、对口率达93.4%,学生获世界职校技能大赛金奖等10余项国家级奖项。
生态铸魂,对接人才培素养提升问题,构筑三层育人新体系
专业紧扣“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核心思想,构建“专业思政、课程思政、模块思政”三级思政脉络,首创“山—水—林—田—湖—草”六境主题链贯通素养进阶路径,设计“专业能力—思政素养”双螺旋模型,实现课程深度互嵌。专业思政层面,专业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绿色技能与职业伦理要求;课程思政层面,通过专业课程,嵌入“两山”理论、多样性保护等教学内容;模块思政层面,专业在理实一体化课程、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模块中设计乡村振兴服务项目,如乡村生态旅游线路开发、康养基地规划等,实现思政教育全流程覆盖。
专业搭建特岗培养、现代学徒制、中高本贯通等多元培养模式,深化学生专业认同、职业认同,获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省级自然教育基地、市级森林康养教育基地。
(作者:肖泽忱 屈中正)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3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