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乡此“声”| 北大校友用十年回答:回到家乡,值吗?
2025-10-25 08:20十年,能在一个人身上留下多深的印记?
对北大校友杨建胜来说,十年意味着,当初那个从北大医学走出、对未来有些忐忑的年轻人,如今已是一个皮肤黝黑、说话办事干练沉稳的乡镇干部。
2014年,杨建胜从菁菁校园走出,转身回到了山水甲天下的故乡——广西桂林。他说,这个决定其实很单纯,“从乡土情结到家庭熏陶,我想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创造价值,从桂林走出来的大学生,有机会建设家乡很光荣。”
十年,他扎进基层的土壤,办公室里堆满了文件和地图。从药品监管的“门外汉”到森林防火的“指挥员”,再到产业振兴的“带头人”,身份在变,环境在变,但北大人那股子“解决问题”的劲儿没变。

杨建胜
“那会儿真有点看不到未来的感觉”
理想的丰满,最先迎来的是现实的“骨感”。刚到临桂食药监局上班时,杨建胜感受到了强烈的落差。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领到第一笔工资时,对比留在大城市同学的收入,那种茫然感是真实存在的。

杨建胜(左)2012年在北大医学部
当然,比薪水来说,业务上的“两眼一抹黑”更让人头疼。“药学和管理完全是两码事,虽然我是学药学的,但对药品流通监管的业务一窍不通。”——一切几乎可以说是从头再来。
案头的材料堆成山,规定细则密如织网,而大部分时间,他要跟着同事下到辖区200多家药店去检查。“药品来源合不合法?冷链达不达标?有些感冒药卖出去要不要登记?”这些问题,学校的课本上没有答案。他只能像个学徒一样,跟在股长后面。人家查什么,他就看什么,人家问什么,他就记什么。
“药品太重要了,直接跟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他印象很深的是药品抽检,一开始他自己去,觉得哪批药看起来都差不多,结果自然是“十抽九空”。跟着经验丰富的副局长去,能一眼看出哪些药的包装有问题,哪些药最容易被钻空子。“这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真本事。”
“我们从北大出来的,最不怕的就是学!”杨建胜硬是把自己从一个门外汉,磨成了一个懂业务的“内行人”。一年后,他当上了药品流通股的股长。回看那段经历,他觉得那是宝贵的“第一课”:让你明白,离开了学校的光环,你首先要做的,是弯下腰,从最基础的事情学起。
“山里的火,必须找到”
2017年底,杨建胜的人生轨迹拐了一个大弯。他被派到两江镇挂职,分管应急与森林防灭火等工作。
两江镇山多林密,一到秋冬旱季,是森林防灭火的关键时期。“有时一天出两三趟警是常事,有时候半夜刚躺下,电话就来了。”
森林防火和之前在局里坐办公室完全是两码事,那是一种随时待命的紧张。最难的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进山找火点。卫星能发现热源,但给不了精确位置,只能告诉你大概在哪一片山头。“但哪怕只有一个小火星,也得找到,不然风一吹,就可能酿成大祸。”杨建胜还记得有一次,为了找一个卫星上显示的微小火点,他开着车在山里绕了几个小时,车灯能照亮的范围有限,四周一片漆黑,只能凭着对地形的记忆和感觉往前摸。直到凌晨两三点,才终于在一个山坳里找到了那处正在复燃的火苗。找到后,再赶紧协调外围的消防员过来扑灭。
在两江镇的日子里,一旦接到火情通知,无论白天黑夜,他总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与消防队员并肩作战。山里的夜很冷,火光映着一张张疲惫的脸。在那样的环境里,人会变得很直接,唯一的念头就是“把火灭了,让大家都能安全回家”。
“赴汤蹈火”的经历,把杨建胜身上的书生气磨掉了不少,多了几分粗粝和坚韧。他学会了怎么跟村民打交道,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守护”二字的重量。
“老百姓的事,没有小事”
2021年,杨建胜调任茶洞镇人民政府镇长。这是一个常住人口不到一万的半山区乡镇,却有700多户贫困户。他知道,这副担子很重。

杨建胜走访入户
一上任,他就揣着笔记本下村了。在走访中,他发现茶洞镇有种罗汉果的传统。“咱们有好资源,得把产业做起来。”他的思路很清晰:破局,要先从“路”和“钱”下手。
产业欲振兴,交通须先行。茶洞镇的山林里除了罗汉果,还蕴藏着丰富的药材与优质果品,然而,缺乏道路连接的地区,只能依靠人力背负运输,成本高昂,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要想富,先修路”,杨建胜把修建产业路当成了头等大事。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协调、一个项目一个项目争取,从2023年以来,争取到上千万元资金,一条条产业路通到了田间地头。
路通了,产业的“造血”机制必须跟上。他一次次跑到当地一家罗汉果深加工企业,跟老板磨、跟老板谈。将罗汉果等特色产业作为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与桂林银行搭建“政府+银行+合作社+种植户”合作模式,为全镇罗汉果产业发展注入金融支持。同时,他主动对接莱茵公司等企业,健全“村党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联结机制,让村民的“好果子”不愁“好销路”。
另一方面,为了解决群众“种难”的问题,镇上推动“村党组织+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合作模式,联合爱心企业连续三年开展春耕助农活动,累计为580余户脱贫户、监测对象免费发放罗汉果苗超23万株。为了壮大特色产业,他们引进山东“济宁金藤薯业”打造千亩红薯育苗基地,培育登云村韭菜花产业集群,带动周边5个村委100余户农户增收。同时,他还鼓励种植大户申请注册商标,推广“富硒两果”种植技术,让茶洞镇的农产品从“种得好”向“卖得好”“品牌响”转变。
从播种、售卖到回收,每一环节都实实在在给村民兜底——截至目前,茶洞镇有优质罗汉果苗约1800万株、百香果苗约150万株,辐射带动2.5万亩种植面积。
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人都过上好日子。在处理产业发展的同时,他更在意的,是那些容易被低估的民生实事。他每月坚持走访脱贫户和特殊人群,沉下心踏踏实实了解每户最真实的困难,不管是学生的教育问题还是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他都一件一件放在心上并推动解决,他记着谁家的孩子在念职业学校,得落实“雨露计划”补助;谁家想扩大百香果种植,需要产业奖补资金;谁家有劳动力闲置,得帮忙找就业岗位。“有些困难,群众自身很难察觉或很难解决,这就需要我们主动发现、主动解决。”
“老百姓的事,从来没有小事。”这是杨建胜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听说一个大山里家庭为了给患尿毒症的家人去县城做透析,家里劳动力被拴住,刚上学的孩子也面临照顾和接送的难题。按照规定,孩子户口在山里,是无法到县城上学的。杨建胜出面一次次地找教育局沟通、协调,把这家人的特殊情况讲透了,请求特殊情况特殊处理,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几经协调,最终为这个孩子争取到了一个在县城医院旁小学的借读名额。“这可能只是我们工作中的一件小事,但对那个家庭来说,是解决了天大的困难。”
十年,一种新的“学习”
如今,杨建胜在基层已经工作了十年。当被问及这十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时,他的答案又回到了“学习”二字。“可能就是,不让自己停下来,一直在学习中成长吧。”这是一种迥异于燕园书斋的“学习”。它不仅是业务上的精进,更是对中国大地最深刻的体察——关于如何读懂这片土地,以及如何让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拥有更美好的发展。
工作之余,他喜欢跑步。“身体得好,才能扛得住基层的担子。”简单的言语背后,也是一个基层干部最朴素的信念。
正如一场漫长的奔跑,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一步一步的脚印,一件一件的实事。他把最宝贵的青春汗水,都留在了故乡的土地上。
回到家乡,值吗?
杨建胜的答案,写在两江镇被扑灭的星火里,写在茶洞镇村民的笑脸上,也写在他对那片土地深沉的爱里。
信息来源: 北大校友工作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