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子东、黄子平、李洱做客北大博雅讲坛
2025-10-22 06:5810月12日,“觉醒者与彷徨客——鲁迅笔下20世纪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主题对谈在北京大学举行。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荣誉教授许子东、香港浸会大学荣休教授黄子平、茅奖作家及北大文学讲习所教授李洱三位嘉宾共话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及其当代价值。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与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共同主办,北大博雅讲坛承办。北京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夏红卫、总编辑汲传波、学科副总编辑王立刚等出席了本次活动。
现场观众
学界以往多将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简化为“觉醒者”与“彷徨客”的二元对立。许子东在新书《重读鲁迅》中提出“三元组”结构,引入“官”元素,深入剖析知识分子与民众在复杂权力结构中的关系,为理解知识分子形象与道路提供了新视角。
李洱、许子东、黄子平对谈
对谈中,许子东归纳出鲁迅笔下五类知识分子原型,并发起“身份认同调查”。狂人质疑集体信念,病愈后却妥协入仕;《祝福》里的“我”有启蒙的无力感;孔乙己难脱精神长衫,长衫人物则具奴性人格。许子东认为,当下知识分子虽可能摆脱物质束缚,但社会责任感难以割舍,精神困境与鲁迅笔下一脉相承。
许子东
黄子平从知识社会学层面质疑“知识分子”定义,指出鲁迅哲学在面对民众终极追问时存在局限,暴露出启蒙者与民众精神世界的隔阂。李洱则从文化碰撞角度分析,鲁迅处于古今、东西、南北文化交织的复杂背景,其作品独特性源于对本土知识体系的怀疑。
黄子平
关于鲁迅为何百年后仍受高度认同,许子东认为,鲁迅自我剖析的勇气使其作品成为照见自身的镜子。李洱以布鲁姆论莎士比亚作比,强调鲁迅笔下人物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精神世界。许子东还提炼出鲁迅“写作四条件”:为国家、为自己、不能写、还一定要写,并以《记念刘和珍君》剖析其写作动力与困境。
李洱
面对解读误区,许子东称《重读鲁迅》选取教材中忽略却重要的篇章,并抛出鲁迅留下的国民性等问题。黄子平呼吁重审“国民性”批判的历史语境,指出其诞生于民族存亡之际,并非简单的“东方主义”套用。
活动尾声,李洱强调,我们至今仍身处“鲁迅时代”,鲁迅作品中的精神内涵对当下知识分子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重读鲁迅》,许子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5年9月出版
信息来源: 北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