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圆桌论坛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举行
2025-10-15 07:362025年10月4日上午,“国际化、知识生产与博士培养高等教育圆桌论坛”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高等教育教席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协办,来自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英国等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论坛主题展开深入研讨。论坛吸引了众多校内外师生到场参与,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交流互动活跃。
论坛现场
论坛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沈文钦主持。他在开场致辞中欢迎各地学者齐聚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介绍了论坛的开展形式,并表示,期待大家在交流中自由碰撞思想,互鉴共进。
台湾政治大学教授侯永琪以“‘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台湾地区学术人才引进政策的反思”为题作主题发言。她结合文献计量与访谈研究,分析了“杰出研究者奖”“玉山学者计划”等政策对科研产出和国际合作的影响。她指出,“外来和尚”的比喻揭示了引进政策背后值得深思的假设,并呼吁在国际竞争与本土发展之间寻找更均衡的政策路径。
香港教育大学教育领导学讲座教授、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院长麦博思(Bruce Macfarlane)的发言题为“作为可交易商品的合著权:导师权力与裙带关系对早期职业学者的影响”。通过对加拿大、英国和香港教育领域早期学者的访谈,研究揭示了权力赠予、权力排序以及裙带关系在学术署名中的作用。他指出,这一现象反映了人文学科合著文化的“STEM化”趋势,提醒学界关注学术署名实践对年轻学者职业发展的影响。
牛津大学全球高等教育中心主任大卫·米尔斯(David Mills)与博士生王仲瑜联合发表了题为“‘全天候’中非高等教育共同体?历史、地缘政治与伙伴关系话语”的演讲。他们将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宣言》放置于历史脉络,比较了欧非大学关系的殖民史与中国跨国高等教育项目的发展,分析了“非洲变革性研究合作宪章”和“中非百校合作计划”等倡议对知识合作格局的重塑。他们指出,中非高等教育合作孕育着新的合作机遇,需要在全球南方的语境下重新审视知识生产关系。
香港恒生大学副校长莫家豪围绕“香港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攻读博士学位的策略”展开了讨论。他通过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英国等国际教育中心的比较,指出香港在博士人才战略性培养方面的经验与不足。他强调,香港应在吸引海外优秀博士生的同时,更加关注本地博士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和职业抱负,以进一步增强香港在全球知识经济中的竞争力。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杨锐作题为“因势利导: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因地制宜’战略”的演讲。他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合作需根据合作对象的文化与制度背景制订差异化路径。中国应突破长期以来以西方为中心的知识结构,努力建设自主的知识体系。作为非西方社会和现代化的后发者,中国经验对其他非西方体系寻求全球高等教育持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的应对措施,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主题发言结束后,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谢梦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朱彦臻作为与谈人,对报告内容进行了总结和评论。他们从不同研究传统与现实挑战的角度出发,回应了各位发言人的核心观点,并引发了进一步讨论。与会学者和师生还围绕博士培养模式、学术署名伦理、国际合作公平性以及知识共同体建设等议题展开了提问与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问答和讨论环节
此次论坛为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知识生产、博士教育与国际化的挑战和机遇提供了契机。
信息来源: 北大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