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企业博客 > 职教新闻 > 中科院和北大教育学院举办专题调研座谈会

中科院和北大教育学院举办专题调研座谈会

2025-10-01 10:23

9月17日上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如平一行莅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开展专题调研,同行人员包括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男星,副研究员翁秋怡,助理研究员刘琳、蓝文婷。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张晓黎,院长蒋凯,院长助理沈文钦、马莉萍、郭丛斌,助理教授周雪涵、朱彦臻等参加会议。专题调研会由蒋凯主持。

座谈会现场

张晓黎代表学院对陈如平一行表示欢迎,并从历史沿革、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结构与科研成就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展示了学院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深厚积累与创新探索。

陈如平充分肯定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在中国教育研究与政策咨询方面所作的突出贡献,并表达了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的意愿。他表示,本次调研聚焦高等教育国际创新趋势,重在以中国视角看待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致力于对国际高等教育重大发展趋势作出科学判断。他提出,应系统把握国际高等教育创新的整体图景,同时深入理解中国高等教育的本土价值和现实诉求,还应关注全球格局变化与科技革命等为高校发展带来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在研讨环节,与会人员围绕高等教育国际创新趋势这一核心议题,从研究立场、趋势理解、梳理维度、问题识别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

沈文钦指出,教育创新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力量。历史上,洪堡大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革新,均为教育领域的重要创新。当前,面对人口危机、就业挑战与技术变革,教育创新需进一步关注学习科学的最新进展、区域整合以及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融合发展。他建议,可重点分析国际前沿政策与实践,如欧美在应对就业问题、促进区域协同等方面的创新举措,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郭丛斌认为,高等教育创新应从多维度进行系统梳理,重点关注人才布局结构与学科设置。在人才战略方面,需要根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优化学科结构,增强选拔机制的多样性,扩大县域等弱势群体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在学科设置方面,应平衡短期应用与长远基础学科发展,并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对教学与科研带来的变革。他提出,要理性借鉴全球经验,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推动高等教育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马莉萍指出,研究高等教育国际创新趋势应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兼具全球视野与中国立场,注重前瞻性与批判性分析。创新不仅包括“从0到1”的突破,也涵盖现有理念在新条件下的深化与实践,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人工智能赋能下呈现新内涵。同时,应重视案例的国际比较与本土转化,强调辩证分析,避免简单移植,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等教育创新话语体系。

周雪涵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创新趋势的研究应坚持“全球视野、中国立场”,既积极借鉴国际经验,也注重批判性吸收与本土化创新,尤其应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朱彦臻结合自身境内外学习与工作经历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创新中呈现出显著吸引力,越来越多海外人才将内地高校视为优先选择。同时,人文社科领域国际发表能力显著提升,亚洲在全球知识生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蒋凯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创新涵盖多个重点领域,包括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重构教学与管理、跨学科研究、经费多元化和质量保障与国际认证协同机制等。这些趋势既体现全球共性,也凸显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本次调研会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国际创新趋势的核心特征与表现维度。双方均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开展高水平研究,助力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合影

信息来源: 北大教育学院

上一篇:北京大学举行低空经济人才培养座谈交流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产品

你可能也喜欢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电话:13817525788 021-36334717
021-36334727

邮箱:dinbon@163.com

售后:021-55158775

邮箱:dinbon@163.com

扫码关注公众号

顶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