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陈明为学院2025级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
2025-09-07 08:092025年9月3日下午,外国语学院院长陈明教授在理科教学楼107教室,为学院2025级本科生与研究生讲授开学第一课。开学第一课围绕北大外语学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全景式呈现学科建设与院史院情。院党委副书记冯美娜、团委书记伍昕钰及新生辅导员李龙盛共同参与学习。
陈明讲授开学第一课
陈明回顾北大外语学科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北大外语学科可追溯至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历经京师大学堂时期的发展,逐步形成多语种、多学科的办学格局。外语学科自诞生之初就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承载着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历史使命。
陈明以林则徐、魏源、郭嵩焘、冯桂芬等近代启蒙思想家为例,阐述了他们通过翻译实践推动中国接受西方文明成果的努力。他强调,外语不仅是中外沟通的桥梁,更是理解世界、推动变革的基础。
在“燎原之火”章节,陈明重点介绍了北大外语人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李大钊指导下的北大进步学生翻译了德文版《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重要著作。1920年成立的北京大学马克斯学说研究会19名发起人中,就有王复生、李骏、李梅羹、刘仁静、范鸿劼、宋天放等6位是外语系学生。他们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初步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群星璀璨”部分聚焦北大外语学科的学术传统与大师风采。陈明列举了辜鸿铭、胡适、梁宗岱、徐志摩、梁实秋、林语堂、罗念生、郁达夫、卞之琳、曹靖华、冯至、季羡林、马坚、金克木、朱光潜、李赋宁等一批学术巨匠,他们在翻译、文学、语言学、东方学、美学等领域成就卓著,奠定了北大外语学科的扎实基础与优良传统。
1946年,季羡林先生学成归国,创建东方语文学系,逐步开设梵文、阿拉伯文、蒙文、藏文等课程,标志着中国东方学学科建制化的进程取得巨大的进步。至1952年院系调整前,东方语文学系已有12个招生语种、50名教师和约500名学生,成为当时北大最大的系。
新中国成立后,外语学科在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外交外事工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学科建设持续发展,特别是在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外语学科被赋予新的使命。目前,外国语学院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在2025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学院相关学科的排名继续保持世界前列。
面向未来,学院将继续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稳步构建高水平的国际化学术共同体,推动跨学科融合;紧扣“语言基础、在地知识、学科训练”三个维度,明确“多语种、在地化、跨学科、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标准,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陈明勉励新生秉承“学东西之文,融中外之学”的治学传统,坚守“世界在脚下,祖国在心中”的精神信念,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授课现场
新生表示,通过本次讲座,深刻理解了北大外语学科的历史底蕴与时代使命,坚定了求学初心与未来方向。课程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信息来源: 北大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