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举行人文地理高端论坛
2025-09-02 06:572025年8月31日,北京大学经济地理专业建立70周年暨人文地理高端论坛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举行。大会汇聚了来自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兄弟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代表,经济地理专业各届校友以及北大师生150余人,共同回顾北大经济地理70载辉煌历程,展望学科创新发展蓝图。
上午8时30分,大会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303报告厅拉开帷幕,学院党委书记彭建教授主持开幕式,院长贺灿飞教授致辞并以“北大经济地理专业70年回顾与展望”为题,系统梳理了专业自1955年创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示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丰硕成果。他指出,70年来,该专业始终秉持“教学科研并重,理论服务实践”的办学理念,构建了特色鲜明的跨学科发展格局,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专业人才,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葛全胜研究员现场致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视频致辞,他们高度评价北大经济地理专业70年成就,并肯定了其为中国地理学和城乡规划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孙久文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吴唯佳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孙福宝、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李小雁、同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彭震伟教授、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张景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视频)等兄弟单位领导也相继致辞,表达了热烈的祝贺与深厚的合作情谊,并期待未来深化合作,共同推动学科发展。
嘉宾致辞(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依次是葛全胜、石楠、孙久文、吴唯佳、孙福宝、李小雁、彭震伟、张景秋、王凯)
冯长春教授主持“回忆”环节。学院向为专业发展奠基的退休教师代表献花致敬。92岁高龄的胡兆量教授深情表达了对学科未来的美好展望与对祖国发展的深切祝愿,彰显了老一辈学者“学以致用、服务国家”的初心;董黎明教授以“老马要吃回头草”生动比喻教育工作者获得社会认可的欣慰;周一星教授追忆师恩与师生情谊,并捐赠毕业纪念册和音乐磁带等珍贵史料;王缉慈教授感恩求学路上恩师的指引;唐晓峰教授通过3个细节阐释历史地理学与实践结合的独特价值;韩茂莉教授指出地理学意识已融入生活,并坚信学科未来将更加辉煌;吴必虎教授认为北大地理学是一个“宽容”的学术共同体,并分享建立游历图书馆的学术传承工作。几位教师的话语,生动勾勒出该专业从筚路蓝缕到砥砺前行的发展历程。
退休教师代表合影
学院党委副书记、院校友会秘书长金鑫主持“献言”环节。朱祖希、李秉仁、金凤君、王明田、李国平、张辉、高广汉、王演习等校友代表纷纷发言,深情回忆求学岁月,分享工作实践,为学科发展建言献策。校友们的发言展现了北大经济地理精神的代代传承,彰显了学科培养人才的卓越成就。
下午,“人文地理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在109会议室举行。论坛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和中国地理学会共同主办,由林坚教授、曹广忠教授、冯健研究员和朱晟君研究员分别主持。
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兼执行秘书长王岱和贺灿飞分别为会议致辞。王岱强调地理学应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勇于探索新路径,应对产业重构、城乡转型等重大议题。贺灿飞指出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要紧扣国家战略需求。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宋长青教授作题为“中国人文地理学面临的科学与实践新挑战”的主旨报告,提出人文地理学需面向未来、立足历史,从研究框架、方法工具及应用场景等多方面推进创新,应对新时期的科学与实践挑战。
中国地理学会多个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发言交流。龙花楼呼吁加强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领域青年人才培养;孙斌栋指出应系统总结中国城市地理学理论成果;张伟然强调历史地理学需保持学科主体性;周尚意倡导继承老一辈治学精神,坚守学科阵地;杨林生探讨了健康地理学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使命;柴彦威强调行为地理学需顺应技术变革持续革新;徐红罡提出旅游地理应重视学生人文情怀与学科认同的培养;何书金展望了国内学术期刊电子化与品牌化路径;陈雯呼吁地理学者直面学术供给与现实需求间的矛盾;林珲倡议将地理知识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科学”。
论坛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围绕人文地理学创新发展展开深入交流,分享前沿成果,探讨学科发展方向,在理论创新、方法革新和实践应用等方面达成重要共识。
70年来,北大经济地理人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从初创走向繁荣。站在新起点,学科将秉持“传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的理念,紧扣国家战略与全球前沿,依托理、工、文多学科交叉优势,构建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巩固人文地理、城乡规划与历史地理传统优势;聚焦智慧低碳、绿色发展和城乡融合等前沿领域,创新理论方法,引领学科方向;扩大学术影响力,建设产学研用一体、服务国家战略的示范平台。
未来,北大经济地理将持续为中国式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智慧,谱写新时代的卓越篇章。
来源: 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