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企业博客 > 职教新闻 > 知中国之智:构建认知中国的深层框架

知中国之智:构建认知中国的深层框架

2025-08-08 08:49

2025年6月27日至7月9日,来自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等高校的30余名美国青年,与来自北大等高校的中国学子组成“知・行中国”青年研学团,他们跨越北京、苏州、杭州、上海,在科技与人文中触摸中国的历史脉络,感知中国的发展活力。

“知行中国”研学项目是北京大学发起的、为落实习近平主席“5年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倡议的生动实践。作为“美国青年使者交流学习计划”的延伸,研学以“课堂+实践”双轨模式展开,青年学子们深入中国各地,调研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文化保护等议题。

知中国之智:构建认知中国的深层框架

为了让同学们在实践中获得更深刻的体悟,本次研学设置了系列讲座环节,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通过理论教学为学子们答疑解惑、拓展视野,激发同学们的探索兴趣,也帮助大家带着明确的问题意识投入后续的研学实践。

哲学系程乐松教授将西方哲学本体论作为参照,系统梳理中国哲学的历史演进轨迹,提炼其独有的核心特质,为学子们打开理解中国思想的窗口。国际关系学院查道炯教授讲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为同学们展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互动的历史纵深;光华管理学院傅军教授则以“场域曲率”等数学概念为喻,解读中国经济增长的独特路径,让抽象的经济理论变得生动可触。

理论授课

“关于经济增长的细节尤其吸引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Sean Dorr坦言,系列讲座打破了他对中国发展的固有认知,也为之后在实践中的学习作了充分“预热”。

行中国之韵:在行走中触摸文明肌理

“那些曾在课本上反复出现的建筑,如今矗立在眼前,让我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行走在故宫庭院的石板路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Liuliu Gould轻声感叹。

与千年历史隔空对话,沉浸式触摸中国文化的深厚肌理,正是本次行程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慕田峪长城的晨雾中,大巴车一路承载着期待驶向这座“巨龙”。青年们或乘缆车俯瞰燕山的蜿蜒壮阔,或徒步登临,欢声笑语回荡山谷。这场“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体验,让美国青年直观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壮阔。故宫的朱红宫墙内,太和殿的恢弘与御花园的清幽遥相呼应,团员们穿梭于宫殿间,聆听着明清宫廷故事。

同学们游览故宫

午后的老舍茶馆,学子们在茶香袅袅中学茶艺、赏展演,当川剧变脸演员将一张脸谱在挥手间变幻,Liuliu Gould惊得捂住嘴,随即鼓掌大笑:“每一个动作都充满魔力,演员和观众的互动太妙了!"

苏州之行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精致一面。吴文化博物馆内,“考古探吴中”“风雅颂吴中”展区的文物,串联起千年吴地文脉;拙政园曲径通幽,亭台楼阁与水景相映成趣,同学们仿佛步入文人画卷。

在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青石板路被雨水打湿,倒映着两旁的红灯笼。美国学子与苏州大学志愿者并肩而行,听评弹艺人弹唱《枫桥夜泊》,看手艺人制作糖画。“我喜欢艺术,在苏州博物馆,我看到建筑、历史与艺术的交融,”乔治城大学的Hanna在苏州博物馆体验了扎染艺术后意犹未尽,“我还买了一幅小画”。

同学们展示扎染作品

杭州西湖的画舫上,“苏堤春晓”“断桥残雪”的意境与《白蛇传》传说交融。船至“三潭印月”景区,大家举起一元人民币与实景合影。在良渚古城遗址参观五千年前的玉器技艺与水利系统,在西泠印社观摩历代碑刻、印章……大家震撼于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灵隐寺幽深的小径上,古木蔽日,香火与草木清香交织,带来沁心的宁静祥和。华灯初上,武林夜市烟火升腾。同学们漫步其间,挑物件、尝美食,在与店主的讨价还价中锻炼中文,体验最真实的杭州市民日常。

同学们制作印章

从长城的雄伟到故宫的庄严,从苏州园林的精巧到西湖的秀美,团员们在与历史对话的过程中,对中华文明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探中国之新:触摸科技创新发展脉搏

当代中国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就与经验,深深吸引着团员们的目光。他们走进企业、园区,亲身感受科技与产业领域涌动的创新活力;在国际场合的跨文化交流中,深化对中国全球角色的理解。

在北京,国际关系学院雷少华副教授的讲座介绍中国政府结构、深圳发展变迁及绿色经济战略。随后团员们前往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有限公司参访,走进动态模拟轨道交通与列车控制实验室,直观感受“中国大脑”如何“指挥”全球最长高铁网。

体验模拟驾驶高铁

在苏州大学交流参访时,苏州大学商学院徐涛教授解读了苏州这座城市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历程及宝贵经验。在苏州工业园区的纳微科技、海格汽车等企业参访时,团员们近距离感受中国前沿科技成果,其中无人驾驶的沉浸式体验,更让大家赞叹不已。

参访苏州工业园区企业

在杭州老板电器未来工厂里,数字厨电化身“米其林大厨”,团员们亲手炒出鱼香肉丝,感受传统烹饪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参访吉利汽车工厂、浙江兆丰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时尚中心服装店,考察梅林村“千万工程”乡村振兴成果……同学们在中国“智”造的硬核实力、乡村振兴的民生温度与全球潮流的时尚脉动中,全方位领略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多元面貌与深层活力。

同学们用数字厨电设备烹饪美食

杭州奥体中心“天圆地方”设计、“同舟共济”船型装置,让团员们感受国际赛事场馆魅力,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有了深入理解。“从摩天大楼顶端俯瞰场馆,令人震撼,”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Dhrumil Kharva难掩兴奋,“照片和视频拍得太多,我的手机一直在提醒我存储空间已满。”

在上海,百胜中国供应链运营管理中心的自动化仓储系统展示了现代商业的高效;在上海迪士尼办公大楼,同学们聆听由上海迪士尼公共事务与传讯部副总裁Murray King带来的讲座,在轻松氛围中促进跨文化交流。

光华管理学院张影教授从科技、政府等领域分析了中国发展的形与势,并结合美国学生在为期两周中国行中的所见所感,为大家提供了理解中国发展的不同视角。

参访期间,团员们亲见一个活力奔涌、创新不止的现代中国,对中国的发展模式与治理模式,形成了更具体、更鲜活的认知。

结青年之缘:太平洋两岸的心灵共振

14天的朝夕相处,最初的学术探索升华为真挚情谊。长城滑道上的欢笑、运河游船的生日歌、氤氲茶香中的畅谈,成为比理论更深刻的沟通语言。

回程路上,康奈尔大学的Alexander Thomas和同伴聊了很多关于语言、美国和中国社会文化差异的话题。“最感动的是结识这么多中国朋友,”Alexander Thomas说,“若非参与这个项目,很多地方我可能终生不会踏足。这次中国行彻底改变了我的视野和人生方向。”

同学们在课堂上交流讨论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icheal Anthony对杭州茶园和灵隐寺的静谧难以忘怀。“我很享受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沉浸在当地的文化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我对一些问题也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同学们在西湖泛舟,结下深厚友谊

从学术认知到文化体验,从科技观察到友谊建立,团员们全方位了解中国,也让北大学子感受到美国青年的热情与好奇。旅程告一段落,但两国青年未来交流与合作的种子已然种下。

黄浦江的晚风拂过年轻的脸庞。游轮划破水面,陆家嘴的摩天楼群与万国建筑博览群隔江相望。看着眼前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画卷,团员们明白:读懂中国不需要标准答案,因为答案就在这碰撞交融的每一个当下,在太平洋两岸年轻心灵的同频共振之中。
信息来源: 北京大学新闻网

上一篇:2025年高考录取结果近日出炉,各校分数线揭晓 下一篇:百年求索,人生况味

相关产品

你可能也喜欢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电话:13817525788 021-36334717
021-36334727

邮箱:dinbon@163.com

售后:021-55158775

邮箱:dinbon@163.com

扫码关注公众号

顶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