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就从课堂到职场的“快车道”
2025-08-01 11:10 “培训让我掌握了简历优化技巧,找到了面试自信。”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25届毕业生小李(化名)在完成“宏志助航”计划培训后感慨道。这位来自低保家庭的学生,近日已收到两家企业录用通知。
小李的经历是重庆“宏志助航”计划取得成效的缩影。2025年,重庆市教委联合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统筹363万元专项经费,将“宏志助航”计划规模从3600人扩容至8000人。按照“每个基地对接7所高校”原则科学分配资源,精准覆盖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及残疾学生四类重点群体,为困难群体毕业生铺就了从课堂到职场的“快车道”。
“我们建立了基地辐射网络,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重庆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11个培训基地划分责任片区,形成网格化培训体系。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训2025届毕业生7000余人,学生满意度98%以上,毕业去向落实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走进重庆师范大学的培训教室,市级就业创业专家刘艳坤正在讲授“群体面试与领导力提升”课程。学生们分组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师现场点评指导,课堂气氛活跃。
重庆市构建了统一师资、统一教学、统一标准的“三统一”模式。从200余名市级就业创业专家库成员中精选师资,确保教学水准。课程体系采用“基本主题+特色主题”双轨设计,涵盖十大核心能力模块,从“求职分析与优势识别”到“求职心态调节与行动促进”,形成五天40课时的闭环训练。
为保障教学质量,重庆市建立了动态反馈优化机制:培训前调研学生需求,培训中实时收集反馈,培训后跟踪调整教学策略。“我们探索形成了‘企业导师驻校赋能+学子外出实践浸润’双轨路径,确保每堂课都直击学生求职痛点。”重庆大学基地负责人张红春表示。
资源整合是另一亮点。重庆市指导各基地开放实验室、共享实习基地,打造“培训+实践+就业”全链条服务。在重庆理工大学培训现场,参训学员除参加课堂学习外,还走进赛力斯、长安集团等头部企业实地走访,将培训课堂延伸到生产一线。
“您的简历与目标岗位匹配度达85%,建议强化项目经验描述……”在重庆邮电大学的“AI简历诊断系统”前,学生惊叹于人工智能的精准分析。这项创新正是“宏志助航”计划中的“AI+就业”智慧服务体系。
2025年,重庆市各基地引入人工智能技术重塑就业指导流程。运用“AI简历诊断系统”和“AI模拟面试平台”,可以为学生生成个性化面试评估报告。
长效帮扶机制持续发力。各高校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不断线服务,建立“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帮扶台账。西南大学基地负责人田振敏说:“我们将持续开展就业帮扶行动,为参训毕业生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指导服务。”
(记者 杨国良)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8月1日01版
小李的经历是重庆“宏志助航”计划取得成效的缩影。2025年,重庆市教委联合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统筹363万元专项经费,将“宏志助航”计划规模从3600人扩容至8000人。按照“每个基地对接7所高校”原则科学分配资源,精准覆盖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及残疾学生四类重点群体,为困难群体毕业生铺就了从课堂到职场的“快车道”。
“我们建立了基地辐射网络,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重庆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11个培训基地划分责任片区,形成网格化培训体系。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训2025届毕业生7000余人,学生满意度98%以上,毕业去向落实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走进重庆师范大学的培训教室,市级就业创业专家刘艳坤正在讲授“群体面试与领导力提升”课程。学生们分组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师现场点评指导,课堂气氛活跃。
重庆市构建了统一师资、统一教学、统一标准的“三统一”模式。从200余名市级就业创业专家库成员中精选师资,确保教学水准。课程体系采用“基本主题+特色主题”双轨设计,涵盖十大核心能力模块,从“求职分析与优势识别”到“求职心态调节与行动促进”,形成五天40课时的闭环训练。
为保障教学质量,重庆市建立了动态反馈优化机制:培训前调研学生需求,培训中实时收集反馈,培训后跟踪调整教学策略。“我们探索形成了‘企业导师驻校赋能+学子外出实践浸润’双轨路径,确保每堂课都直击学生求职痛点。”重庆大学基地负责人张红春表示。
资源整合是另一亮点。重庆市指导各基地开放实验室、共享实习基地,打造“培训+实践+就业”全链条服务。在重庆理工大学培训现场,参训学员除参加课堂学习外,还走进赛力斯、长安集团等头部企业实地走访,将培训课堂延伸到生产一线。
“您的简历与目标岗位匹配度达85%,建议强化项目经验描述……”在重庆邮电大学的“AI简历诊断系统”前,学生惊叹于人工智能的精准分析。这项创新正是“宏志助航”计划中的“AI+就业”智慧服务体系。
2025年,重庆市各基地引入人工智能技术重塑就业指导流程。运用“AI简历诊断系统”和“AI模拟面试平台”,可以为学生生成个性化面试评估报告。
长效帮扶机制持续发力。各高校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不断线服务,建立“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帮扶台账。西南大学基地负责人田振敏说:“我们将持续开展就业帮扶行动,为参训毕业生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指导服务。”
(记者 杨国良)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8月1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