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聚焦“双师型”教师关键能力提升
2025-07-31 09:19 教师是决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建设具备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则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聚焦“双师型”教师关键能力提升,引入诊改理念,探索形成“立标定能、平台同频、分层闭环”的双师型教师关键能力培养模式,确保双师型教师培养“能力分层有标准、培育载体有支撑、培养路径有差异、诊改评价有依据”,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一)构建“三层五维”双师型教师关键能力标准,破解能力要素不清的难点
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理论,运用能力要素分解法,系统剖析“双师型”教师能力构成。确立以师德师风为首要准则,涵盖“德育引导力、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技术和社会服务能力、创新应用能力”的五维关键能力体系,该体系直指职业教育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社会与发展的使命职责。
设立“教学-实践”双能力、“技术-服务”复合能力、“研发-创新”高端能力的进阶标准,构建基础-优秀-卓越三层能力发展阶梯。分析各层级能力要素,厘定与之匹配的素质指标,形成“三层五维”“双师型”教师关键能力标准。细化观测点,设计“五维二十项”关键能力评价量表,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准入、评聘、评价提供基本依据。
(二)创新搭建“三联一体”产学同频平台矩阵,打通产教资源壁垒堵点
构建“行业技术-教学能力”“生产流程-实践能力”“技术创新-服务能力”三位一体的产学同频平台,实现产教资源无缝衔接。
打造双轨同频教研平台,以专业为单元组建线下教研室,联合企业技术专家、院校课程团队建立虚拟教研室。线下教研梳理产业新技术与教学结合点,线上联动开发融合新工艺的教学资源,形成“技术共享-教学转化-实践反馈”循环机制,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同步更新。
建设场景化实践平台,依托职教集团遴选25家产业链核心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校内基地引入企业生产标准,教师通过“轮岗实践+项目攻关”参与生产;校外实施“教师企业特派员”制度,驻场跟进全生产流程,企业按月评价推动教师技能与生产流程同频升级。
组建协同创新联盟,整合省级技艺技能传承平台、大师工作室等资源,与企业共建“产教科研创新联盟”。企业发布技术改造需求清单,教师团队通过“揭榜挂帅”联合攻关,实现技术服务与教学反哺双向赋能。
(三)构建“导师引领、分层施策、教产共振”的关键能力提升模式,解决培养一刀切的痛点
整合企业技术骨干、校内骨干教师、教学名师、技能大师、行业专家等资源组建混编导师团队,依托虚实教研室、场景化同频平台、协同同频联盟三类载体,按“基础层—优秀层—卓越层”三级能力精准培育。
基础层瞄准“教学+实践”双能力,育训并举、培赛结合,实施基本能力筑基工程。制定《新教师三年培养计划》《教师能力提升实施方案》,为青年教师配备校企双导师。虚实教研室线上线下集体备课、磨课研课、资源建设,教师企业工作站顶岗轮岗,提升教学与实践基本能力。
优秀层强化“技术服务+教学转化”,育研并举、项目推动,实施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对接企业生产全流程,教师深度参与生产环节技术支持、工艺优化等服务,转化生产场景、技术问题为教学案例;组建科研与技术研发“双优”团队,以项目带动教师培养,形成“企业发展出新题,创新团队来解题,科研成果进课堂”的科研服务企业与科研反哺教学良性互动,强化“技术+服务”的复合能力。
卓越层紧扣“科研创新+人才孵化”,研引并举、协同攻关,实施研发能力精进工程。“双优”团队与企业共建项目组,参与企业实际技术难题破解、工艺改良及应用型产品研发。研发过程同步转化为教学资源,融入学生技能实训,通过“案例教学+项目实战”提升“研发+创新”高端能力。
(四)构建“多元参与、数据驱动、闭环提升”的评价激励模式,解决评价无法实现闭环的断点
实施多元评价,学校考核师德、教学与科研能力,企业评估生产流程熟悉度与技术转化能力,学生通过评教系统反馈教学实效,按权重形成综合评价结果。依托智能化平台整合多源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生成分层诊断报告,精准定位能力短板。教师结合反馈与导师协同调整培养方案,实现“评价-诊断-提升”闭环管理。创新激励机制,实行教师成长档案“学分制”管理,绘制“职业发展地图”;改革职称评审与绩效分配办法,推行“绩效+职称+奖励”多维激励,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教师破常规快速成长,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品牌叠加效应。近5年,学生省级以上奖项20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人才培养工作得到社会高度认可。“双师型”教师比例提高20.96%。打造国家级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创新团队6个,涌现国家级、省级名师、技师30人,教师省级以上竞赛获奖155人次。典型经验获评省教育综改十大案例,入选2023年全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创新案例,并获《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
(供稿: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陈晓妮 王秀芬)
(一)构建“三层五维”双师型教师关键能力标准,破解能力要素不清的难点
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理论,运用能力要素分解法,系统剖析“双师型”教师能力构成。确立以师德师风为首要准则,涵盖“德育引导力、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技术和社会服务能力、创新应用能力”的五维关键能力体系,该体系直指职业教育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社会与发展的使命职责。
设立“教学-实践”双能力、“技术-服务”复合能力、“研发-创新”高端能力的进阶标准,构建基础-优秀-卓越三层能力发展阶梯。分析各层级能力要素,厘定与之匹配的素质指标,形成“三层五维”“双师型”教师关键能力标准。细化观测点,设计“五维二十项”关键能力评价量表,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准入、评聘、评价提供基本依据。
(二)创新搭建“三联一体”产学同频平台矩阵,打通产教资源壁垒堵点
构建“行业技术-教学能力”“生产流程-实践能力”“技术创新-服务能力”三位一体的产学同频平台,实现产教资源无缝衔接。
打造双轨同频教研平台,以专业为单元组建线下教研室,联合企业技术专家、院校课程团队建立虚拟教研室。线下教研梳理产业新技术与教学结合点,线上联动开发融合新工艺的教学资源,形成“技术共享-教学转化-实践反馈”循环机制,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同步更新。
建设场景化实践平台,依托职教集团遴选25家产业链核心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校内基地引入企业生产标准,教师通过“轮岗实践+项目攻关”参与生产;校外实施“教师企业特派员”制度,驻场跟进全生产流程,企业按月评价推动教师技能与生产流程同频升级。
组建协同创新联盟,整合省级技艺技能传承平台、大师工作室等资源,与企业共建“产教科研创新联盟”。企业发布技术改造需求清单,教师团队通过“揭榜挂帅”联合攻关,实现技术服务与教学反哺双向赋能。
(三)构建“导师引领、分层施策、教产共振”的关键能力提升模式,解决培养一刀切的痛点
整合企业技术骨干、校内骨干教师、教学名师、技能大师、行业专家等资源组建混编导师团队,依托虚实教研室、场景化同频平台、协同同频联盟三类载体,按“基础层—优秀层—卓越层”三级能力精准培育。
基础层瞄准“教学+实践”双能力,育训并举、培赛结合,实施基本能力筑基工程。制定《新教师三年培养计划》《教师能力提升实施方案》,为青年教师配备校企双导师。虚实教研室线上线下集体备课、磨课研课、资源建设,教师企业工作站顶岗轮岗,提升教学与实践基本能力。
优秀层强化“技术服务+教学转化”,育研并举、项目推动,实施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对接企业生产全流程,教师深度参与生产环节技术支持、工艺优化等服务,转化生产场景、技术问题为教学案例;组建科研与技术研发“双优”团队,以项目带动教师培养,形成“企业发展出新题,创新团队来解题,科研成果进课堂”的科研服务企业与科研反哺教学良性互动,强化“技术+服务”的复合能力。
卓越层紧扣“科研创新+人才孵化”,研引并举、协同攻关,实施研发能力精进工程。“双优”团队与企业共建项目组,参与企业实际技术难题破解、工艺改良及应用型产品研发。研发过程同步转化为教学资源,融入学生技能实训,通过“案例教学+项目实战”提升“研发+创新”高端能力。
(四)构建“多元参与、数据驱动、闭环提升”的评价激励模式,解决评价无法实现闭环的断点
实施多元评价,学校考核师德、教学与科研能力,企业评估生产流程熟悉度与技术转化能力,学生通过评教系统反馈教学实效,按权重形成综合评价结果。依托智能化平台整合多源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生成分层诊断报告,精准定位能力短板。教师结合反馈与导师协同调整培养方案,实现“评价-诊断-提升”闭环管理。创新激励机制,实行教师成长档案“学分制”管理,绘制“职业发展地图”;改革职称评审与绩效分配办法,推行“绩效+职称+奖励”多维激励,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教师破常规快速成长,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品牌叠加效应。近5年,学生省级以上奖项20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人才培养工作得到社会高度认可。“双师型”教师比例提高20.96%。打造国家级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创新团队6个,涌现国家级、省级名师、技师30人,教师省级以上竞赛获奖155人次。典型经验获评省教育综改十大案例,入选2023年全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创新案例,并获《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
(供稿: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陈晓妮 王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