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
2025-07-23 09:20 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旅游与管理学院是学校重点建设、特色鲜明的二级学院。近年来,学院坚持以“职”为本,依托2023年度陕西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学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锚定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探索实践,取得了显著育人成效。
围绕产业建专业
学院强化教随产出的关键能力,坚持以产业链为逻辑起点,把专业群建设置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背景下,把握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素质规格,延伸教育链、打造人才链、服务产业链、推动创新链,面向文化旅游产业上、中、下游三大岗位群,依次递进,交叉贯通,共同支撑起文化旅游行业发展:下游面向社会服务业,对应社会服务岗位群,开设专科专业,培养服务岗位高素质技能人才;中游面向文化创意产业,专业辨识度高,开设职业本科专业,培养技术技能高端人才;上游面向资源管理产业,对应企业管理岗位群,开设职业本科管理专业,突出心智技能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
紧扣能力建课程
职业本科着眼于高端岗位或岗位高端,致力于让毕业生具备专业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即岗位能力,是硬技能。行业通用能力是相同或相近行业不同岗位所需要的通项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职业综合能力贯穿整个职业生涯,包括政治素养、职业道德、自我管理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是从事高端岗位的基本能力,是职业生涯的起点;行业通用能力是从事岗位高端工作的必备能力,确保职业生涯发展空间;职业综合能力是从事高端岗位或者岗位高端工作的决定能力,是职业生涯的上限。学院科学把握三种能力维度,设计文化通识课、行业技能课、核心模块课、综合实践课与网络拓展课五大模块,以核心模块课支撑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以行业技能课支撑行业通用能力培养,以综合实践课支撑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岗课赛证”对接,为功能课程模块对应能力培养提供强力支撑。
协同育人建机制
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学院深刻把握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强化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在专业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与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目标上实现“三协同”:学校侧重于行业通用能力培养,企业侧重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由校企合力完成。在教学组织上,校企、校内教师、校内外师生之间坚持“三协同”:校企协同是两个育人主体之间的全方位协同;校内教师协同是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之间的协同,专任教师负责学业指导及技能提升,辅导员负责思政导航及价值引领,班主任负责行为养成及班风营造,三种角色从专业专责的维度聚焦总目标,互相协作形成合力;师生协同是校内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在校学生三者在教师与导师、学生与企业员工(学徒)之间的协同,最终形成了主打力、助推力和协同力“三力”协同的整体育人工作体系。
创新思维建模式
旅游与管理学院密切跟踪文化旅游产业迭代升级,超前谋划职业本科教育,自2021年起,全面实施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学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打造三条就业通道:一是定向就业,即订单班就业,岗位是企业员工、基层管理者;二是灵活就业,即面向社会的就业,岗位比较灵活;三是自主创业,岗位是小微企业主。通过模式创新,精准导航,推动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业精于勤见成效。学院先后出台《旅游与管理学院“学业导师”实施方案》《旅游与管理学院导师制学业成绩单》等多种管理制度。“学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操作层面以学业成绩单为载体,从日常学业、课外阅读、实践教学、特长培养、体育美育、荣誉加分6类18项全面加强学生的学业指导,确保学生成长成才,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先后在职业技能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赛项中荣获国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双百工程”陕西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中获一等奖5项;专升本升学率连年攀升,就业率不断提高,酒店管理与现代物业管理两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水平;建成国家级别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获评“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2部、省级规划教材4部;获批陕西省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及教学团队1个等,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与建院办学水平双提升。
(王红相 党娜 刘洁)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7月23日04版
围绕产业建专业
学院强化教随产出的关键能力,坚持以产业链为逻辑起点,把专业群建设置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背景下,把握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素质规格,延伸教育链、打造人才链、服务产业链、推动创新链,面向文化旅游产业上、中、下游三大岗位群,依次递进,交叉贯通,共同支撑起文化旅游行业发展:下游面向社会服务业,对应社会服务岗位群,开设专科专业,培养服务岗位高素质技能人才;中游面向文化创意产业,专业辨识度高,开设职业本科专业,培养技术技能高端人才;上游面向资源管理产业,对应企业管理岗位群,开设职业本科管理专业,突出心智技能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
紧扣能力建课程
职业本科着眼于高端岗位或岗位高端,致力于让毕业生具备专业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即岗位能力,是硬技能。行业通用能力是相同或相近行业不同岗位所需要的通项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职业综合能力贯穿整个职业生涯,包括政治素养、职业道德、自我管理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是从事高端岗位的基本能力,是职业生涯的起点;行业通用能力是从事岗位高端工作的必备能力,确保职业生涯发展空间;职业综合能力是从事高端岗位或者岗位高端工作的决定能力,是职业生涯的上限。学院科学把握三种能力维度,设计文化通识课、行业技能课、核心模块课、综合实践课与网络拓展课五大模块,以核心模块课支撑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以行业技能课支撑行业通用能力培养,以综合实践课支撑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岗课赛证”对接,为功能课程模块对应能力培养提供强力支撑。
协同育人建机制
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学院深刻把握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强化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在专业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与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目标上实现“三协同”:学校侧重于行业通用能力培养,企业侧重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由校企合力完成。在教学组织上,校企、校内教师、校内外师生之间坚持“三协同”:校企协同是两个育人主体之间的全方位协同;校内教师协同是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之间的协同,专任教师负责学业指导及技能提升,辅导员负责思政导航及价值引领,班主任负责行为养成及班风营造,三种角色从专业专责的维度聚焦总目标,互相协作形成合力;师生协同是校内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在校学生三者在教师与导师、学生与企业员工(学徒)之间的协同,最终形成了主打力、助推力和协同力“三力”协同的整体育人工作体系。
创新思维建模式
旅游与管理学院密切跟踪文化旅游产业迭代升级,超前谋划职业本科教育,自2021年起,全面实施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学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打造三条就业通道:一是定向就业,即订单班就业,岗位是企业员工、基层管理者;二是灵活就业,即面向社会的就业,岗位比较灵活;三是自主创业,岗位是小微企业主。通过模式创新,精准导航,推动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业精于勤见成效。学院先后出台《旅游与管理学院“学业导师”实施方案》《旅游与管理学院导师制学业成绩单》等多种管理制度。“学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操作层面以学业成绩单为载体,从日常学业、课外阅读、实践教学、特长培养、体育美育、荣誉加分6类18项全面加强学生的学业指导,确保学生成长成才,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先后在职业技能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赛项中荣获国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双百工程”陕西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中获一等奖5项;专升本升学率连年攀升,就业率不断提高,酒店管理与现代物业管理两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水平;建成国家级别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获评“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2部、省级规划教材4部;获批陕西省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及教学团队1个等,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与建院办学水平双提升。
(王红相 党娜 刘洁)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7月23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