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铸魂坚定能源报国的使命担当
2025-05-11 08:07 近年来,西安科技大学深入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将培养能源领域拔尖创新人才作为重要着力点和先手棋,在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深入开展改革试点工作,构建了“思政铸魂—模式创新—AI赋能—实践淬炼”的人才培养体系,采矿工程(卓越)2101班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全部获得科技竞赛奖项,毕业后全部扎根煤炭行业,形成了具有先行先试示范效应的“采卓模式”。
思政铸魂坚定能源报国的使命担当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西安科技大学立足能源、安全学科特色优势,构建起“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理论宣讲—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思政育人体系,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校训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挖掘采矿地质等艰苦行业的行业发展史、科技进步史、先进人物史,建成思政课程案例100个、课程思政案例800个,通过讲好能源故事、西部故事、西科故事,引导学生坚定报国之志。建成校史馆、徐精彩先进事迹展览馆、地质博物馆、煤炭主体实训中心等数十个沉浸式思政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赴陕西、山西、内蒙古、新疆等主产区开展主题调研活动,增强学生对煤炭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采矿工程(卓越)2101班29名毕业生中,考研成功的22名学生全部选择矿业工程专业,直接就业的7名学生均签约国家能源集团、陕西延长石油等龙头企业,彰显了新时代西科青年能源报国的使命担当。
模式创新打造“教学研用”的育人模式
采矿工程(卓越)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由“西部煤炭绿色安全开采”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领衔,建立本科生“教—学—研—用”科创育人平台,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专业知识,还参与科研项目,深入实践应用场景,实现“理论—实践—理论”的螺旋式上升。与企业导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知识体系、指导专业实习实践,专业核心课程全部由教授主讲,将“智能矿压感知预报关键技术”“彬黄矿区强采动围岩损害机理及防控技术研究”等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热情。将本科生划分为若干课外科研小组,遴选青年博士(后)担任小组组长,构建形成专家领导、专业指导、专门团队、专项保障的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在“教—学—研—用”一体化育人模式下,采矿工程(卓越)2101班学生参与发表学术论文10篇,获授权专利13项,平均学分绩点3.53,较往届增长12%,“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岩石力学与岩层控制”“矿风通风与安全”5门课程平均成绩创历届新高,英语四级通过率达82.76%,用优异的成绩展现了卓越班的育人成效。
AI赋能重塑专业知识的课程体系
当前,以AI(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推进,传统的、单一的知识结构越来越难以满足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需求,“AI+学科交叉”已经成为创新突破的关键动能。西安科技大学统筹实施“AI+专业、课程、教学、学习、评价、资源、平台”七大工程,更名成立“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新增“智能采矿工程”“智能建造”“智能制造工程”等专业,建成“智慧矿山安全工程”等20余个“AI+”微专业,面向全校开设“人工智能概论”等通识课程,建成10余门数智课程,重点打造智能科创教学十大团队,举办了“科技强国·智见未来”人工智能活动周等系列活动。采矿工程专业直面煤炭行业智能化转型需求,打破传统学科边界,重塑“AI赋能+数理基础+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建成专属能源大模型,构建“线上线下融合、课内课外联动”的智能化教学场景,形成了新形态课程群资源体系、全链路实践教学环境、大模型辅教伴学生态。夯实“工程力学”和“岩石力学”等基础课程,运用AI技术实时监测提取矿井主要地质信息与生产信息,建立冲击地压预测—预警模型,通过大数据模拟运行实现冲击地压风险预测,让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机理”的研究模式。打造智能矿井设计和煤矿智能开采复合学科背景专业课程,融合人工智能、信息处理、自动控制等,形成“矿山机械与智能化”“智能通风与安全”“矿山开采智能感知与决策”等必修课程模块,全面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和场景应用能力。推动教学场景创新,将室内科研实验与现场工程实践精准融汇,将每个单点实验测试场景视为一项单个工程项目场景,采用不同尺度的物理模型、数值模拟、软件仿真与硬件孪生,进行场景设计与运营实践,实现溯源创新并将其凝练。目前,采矿工程专业已获批国家级别一流专业,建成3门国家级别、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专业教师荣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科学奖和教育教学奖二等奖等。
实践淬炼构建梯度培育的实践链条
采矿工程专业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按照“基础训练—专项提升—科研攻坚”的递进式培养思路,依托“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教育部门重点实验室等6个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打造以解决企业现场真实问题为导向、与智能矿山安全绿色生产接轨的全链条实践能力提升体系。在低年级开展“筑基”行动,在实验室进行岩石力学、物理相似模拟等基础实验,到井下一线开展钻孔窥视、围岩松动圈测试等探索试验,强化专业认知与探索精神。在中年级开展“提质”计划,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学科竞赛,推动把创意转化为产品和服务,锤炼工程设计与团队协作能力。在中高年级开展“攻关”计划,从“西部矿山多源动力学灾害发生演化机制与防控基础研究”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分解科研任务,让学生深度参与科研攻关,面对真问题、开展真研究、推动真应用,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采矿工程(卓越)2101班每年深入矿区实践200余人次,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荣获国家级别奖项13项、省部级奖项20项、校级奖项50余项。在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024年度“揭榜挂帅”专项赛中,学生团队以“深部煤岩矿压感知透明演绎与地表环境多维数据驱动精准预警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级别特等奖。
来源:中国教育报
思政铸魂坚定能源报国的使命担当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西安科技大学立足能源、安全学科特色优势,构建起“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理论宣讲—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思政育人体系,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校训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挖掘采矿地质等艰苦行业的行业发展史、科技进步史、先进人物史,建成思政课程案例100个、课程思政案例800个,通过讲好能源故事、西部故事、西科故事,引导学生坚定报国之志。建成校史馆、徐精彩先进事迹展览馆、地质博物馆、煤炭主体实训中心等数十个沉浸式思政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赴陕西、山西、内蒙古、新疆等主产区开展主题调研活动,增强学生对煤炭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采矿工程(卓越)2101班29名毕业生中,考研成功的22名学生全部选择矿业工程专业,直接就业的7名学生均签约国家能源集团、陕西延长石油等龙头企业,彰显了新时代西科青年能源报国的使命担当。
模式创新打造“教学研用”的育人模式
采矿工程(卓越)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由“西部煤炭绿色安全开采”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领衔,建立本科生“教—学—研—用”科创育人平台,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专业知识,还参与科研项目,深入实践应用场景,实现“理论—实践—理论”的螺旋式上升。与企业导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知识体系、指导专业实习实践,专业核心课程全部由教授主讲,将“智能矿压感知预报关键技术”“彬黄矿区强采动围岩损害机理及防控技术研究”等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热情。将本科生划分为若干课外科研小组,遴选青年博士(后)担任小组组长,构建形成专家领导、专业指导、专门团队、专项保障的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在“教—学—研—用”一体化育人模式下,采矿工程(卓越)2101班学生参与发表学术论文10篇,获授权专利13项,平均学分绩点3.53,较往届增长12%,“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岩石力学与岩层控制”“矿风通风与安全”5门课程平均成绩创历届新高,英语四级通过率达82.76%,用优异的成绩展现了卓越班的育人成效。
AI赋能重塑专业知识的课程体系
当前,以AI(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推进,传统的、单一的知识结构越来越难以满足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需求,“AI+学科交叉”已经成为创新突破的关键动能。西安科技大学统筹实施“AI+专业、课程、教学、学习、评价、资源、平台”七大工程,更名成立“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新增“智能采矿工程”“智能建造”“智能制造工程”等专业,建成“智慧矿山安全工程”等20余个“AI+”微专业,面向全校开设“人工智能概论”等通识课程,建成10余门数智课程,重点打造智能科创教学十大团队,举办了“科技强国·智见未来”人工智能活动周等系列活动。采矿工程专业直面煤炭行业智能化转型需求,打破传统学科边界,重塑“AI赋能+数理基础+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建成专属能源大模型,构建“线上线下融合、课内课外联动”的智能化教学场景,形成了新形态课程群资源体系、全链路实践教学环境、大模型辅教伴学生态。夯实“工程力学”和“岩石力学”等基础课程,运用AI技术实时监测提取矿井主要地质信息与生产信息,建立冲击地压预测—预警模型,通过大数据模拟运行实现冲击地压风险预测,让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机理”的研究模式。打造智能矿井设计和煤矿智能开采复合学科背景专业课程,融合人工智能、信息处理、自动控制等,形成“矿山机械与智能化”“智能通风与安全”“矿山开采智能感知与决策”等必修课程模块,全面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和场景应用能力。推动教学场景创新,将室内科研实验与现场工程实践精准融汇,将每个单点实验测试场景视为一项单个工程项目场景,采用不同尺度的物理模型、数值模拟、软件仿真与硬件孪生,进行场景设计与运营实践,实现溯源创新并将其凝练。目前,采矿工程专业已获批国家级别一流专业,建成3门国家级别、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专业教师荣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科学奖和教育教学奖二等奖等。
实践淬炼构建梯度培育的实践链条
采矿工程专业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按照“基础训练—专项提升—科研攻坚”的递进式培养思路,依托“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教育部门重点实验室等6个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打造以解决企业现场真实问题为导向、与智能矿山安全绿色生产接轨的全链条实践能力提升体系。在低年级开展“筑基”行动,在实验室进行岩石力学、物理相似模拟等基础实验,到井下一线开展钻孔窥视、围岩松动圈测试等探索试验,强化专业认知与探索精神。在中年级开展“提质”计划,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学科竞赛,推动把创意转化为产品和服务,锤炼工程设计与团队协作能力。在中高年级开展“攻关”计划,从“西部矿山多源动力学灾害发生演化机制与防控基础研究”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分解科研任务,让学生深度参与科研攻关,面对真问题、开展真研究、推动真应用,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采矿工程(卓越)2101班每年深入矿区实践200余人次,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荣获国家级别奖项13项、省部级奖项20项、校级奖项50余项。在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024年度“揭榜挂帅”专项赛中,学生团队以“深部煤岩矿压感知透明演绎与地表环境多维数据驱动精准预警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级别特等奖。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