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企业博客 > 职教新闻 > 北京大学2025年生活科普节科普报告第四讲举行

北京大学2025年生活科普节科普报告第四讲举行

2025-11-21 08:50

11月12日下午,北京大学“同长科学知识力:智享生活,创赢未来”生活科普节第四讲在图书馆南配楼艺术鉴赏厅举行。报告由北京大学图书馆、教务部和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联合主办,邀请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洛厄尔分校空间科学实验室主任、物理系教授宋普以“科学家谈科学哲学:AI引起的困惑”为题作专题报告。活动由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员周煦之主持,吸引近150名师生参加。

宋普作讲座

宋普以人工智能在现实使用场景中的典型表现为切入点,指出当前通用人工智能在处理基于常识判断的问题时表现尚可,但在涉及清晰逻辑链条、多步推理或辩证分析的问题上,常出现论证不充分、推理跳跃或材料拼接等现象。他以“如何证明地球在运动”为例,展示了ChatGPT在面对需要历史背景、实验逻辑与科学哲学判断的综合论证时,难以形成自洽体系的根本原因。他强调,科学论证的关键不在于罗列信息,而在于通过完整的理论框架解释现象,这正是当前人工智能所无法替代的核心能力。

在阐释人工智能的局限前,宋普从科学哲学角度介绍了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和理解性知识三类知识体系。他指出,科学研究的根本在于“理解”,而非“堆积”。理解性知识支撑科学家提出假说、构建模型、进行验证,是科学创新的基础。他进一步比较了归纳、演绎和辩证三类推理方式,并指出,当前主流AI主要依靠大规模归纳式学习,在跨领域整合、反向推理和辩证判断方面存在先天不足。

谈及人工智能与人类科学家的能力差异,宋普表示,以目前技术发展水平来看,通用人工智能的综合能力大致相当于高中至大学低年级的水平,其“回答得像”并不代表“理解得深”。他指出,科学研究要求严密逻辑、可重复性和极低错误率,而人工智能的可靠性尚难满足科研活动的基本要求。他认为,在缺乏怀疑精神、批判性能力和辩证思维的前提下,未来较长时期内人工智能难以超越人类科学家。

现场师生提问

在互动交流环节,师生就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科研人员、能否通过神经元模拟实现强人工智能、数学与物理世界为何高度契合等问题踊跃提问。宋普结合科学哲学与物理学研究经验一一作答。他指出,人脑学习以整体性和动态更新为特点,不能简化为神经元数量堆叠;数学与物理世界的深度契合是科学哲学长期未解的核心议题,但正因未知仍存,科学探索才不断向前。他强调,科学家必须保持对未知的敬畏,而不是急于寻求一个终极答案。

2025年北京大学“同长科学知识力:智享生活,创赢未来”生活科普节系列活动由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校内多部门共同推出,活动聚焦师生日常关切的健康生活、心理调适、应急安全等主题,通过科普报告、展览展示、互动体验与主题书展等多种形式,打造校园科普教育的重要平台,拓展科学视野、传播科学精神,提升实践技能与应急素养,推动形成崇尚科学、理性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本系列讲座被纳入北京大学干部选修课程。
信息来源: 北大图书馆

上一篇:文化轴线承千年,中国故事展新颜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产品

你可能也喜欢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电话:13817525788 021-36334717
021-36334727

邮箱:dinbon@163.com

售后:021-55158775

邮箱:dinbon@163.com

扫码关注公众号

顶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