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企业博客 > 职教新闻 > 第六届未名语文教育论坛再北京大学举行

第六届未名语文教育论坛再北京大学举行

2025-11-08 09:27

2025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第六届未名语文教育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和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共同主办,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儿童阅读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论坛聚焦“贯通·创新·共生:AI背景下的阅读素养”这一主题,吸引全国近400位教育专家学者、语文教研员、中小学校长以及一线语文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浪潮下语文教育的变革与未来。

会议现场

论坛伊始,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张晓黎代表主办单位致辞。她指出,语文教育承载着文化传承与人格塑造的深层使命。面对AI的冲击,教育界应在善用技术赋能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坚守育人本质,促进跨学段和跨学科的协作,最终构建一个开放、健康、可持续的阅读教育生态。

10月31日上午为主旨报告环节,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荣誉所长温儒敏提出,教师的角色亟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引导者”。他强调,语文教学必须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置于核心。面对AI浪潮,他主张坚持以我为主、人机协作,警惕技术可能导致的思维碎片化与阅读浅表化问题,守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与深度思考能力。

张晓黎(左上)致辞,主旨报告嘉宾作分享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汪锋从语言人类学视角切入,他提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在于通过经典阅读与文化对话,在新的媒介环境中重构人与人、人与技术之间的共同基础。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蔡可聚焦AI对写作与阅读的根本性挑战。他认为,教育的重心应转向培养AI难以替代的系统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实践洞察力。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朱于国辩证地分析了AI对阅读的双重影响,他主张培养“清醒的智慧阅读者”,教学目标应从知识记忆转向评估与创造,推动教师角色向深度对话的发起者转变。

10月31日下午的论坛,主要聚焦AI背景下阅读教学的具体困境与破解路径。人民教育出版社少儿室主任王林提出,在AI成为“博学者”的时代,人类面对挑战,应通过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提问和促进深度讨论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山东省优秀教师、潍坊市小学语文兼职教研员姚磊分享了其团队关于“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分阶评价”的多年研究成果。《中国语文教育发展报告(蓝皮书)》副主编何娅超提出,素养是“黑箱”,可以通过任务驱动和思维工具,让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思维路径变得可视化,从而构建从“我读完了”到“我做到了”的科学阅读闭环。山东卫视《超级语文课》第一季名师勾文君从实践的角度,解读了“经由文本解读,抵达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理念。

论坛报告嘉宾作分享

在对话环节,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教授张秋玲、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韩卫娟、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讲师谷屹欣、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容闳学校执行校长沈静围绕“AI时代数字阅读的祛魅”展开深度讨论。

11月1日上午,中国电影家协会儿委会名誉会长张之路,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李希贵受邀为本次论坛作报告。张之路围绕“科普作品创作与教学”这一主题,生动阐释了文学思维、科学思维与影视思维在其创作中的融合。李希贵以“知识·能力·素养”为主题,深刻论述了AI时代教育理念的转型。

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中大数据实验室主任蒋承、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高旗、辽宁省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胡东辉先后主持。
信息来源: 北大教育学院

上一篇:北大2025级研究生领航培养计划举行主题班会 下一篇:英国伦敦国王学院代表团访问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相关产品

你可能也喜欢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电话:13817525788 021-36334717
021-36334727

邮箱:dinbon@163.com

售后:021-55158775

邮箱:dinbon@163.com

扫码关注公众号

顶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