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图片

产品分类

新闻动态
主页 > 新闻动态 >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之我见
2013-04-13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之我见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信息技术作为新课标体系下一门必修课,被纳入到初级中学的课程体系当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纳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务必逐步推行信息技术必修课,该课的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即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对信息技术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进而使学生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工具。我校是南京市首批省级示范初中之一,笔者在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抛砖引玉,与各位共同研讨。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与传统的语文、数学等科目相比,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基础性、综合性、技术性和人文性等特性,这些特性决定着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在模式、策略、方法、师生活动形式等方面有独特的内容和做法。教师在教学中决不能死搬课本,简单地用老师讲演,学生模仿、练习的方法,而应在教学策略、方法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进,积极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联的情境。

[2]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化学习内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不同的教学情境,同一教学内容不同课时的情境创设也有着根本的不同。如问题情境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实体和模拟情境易用于态度情感和技能的学习;多媒体和活动情境能渲染环境气氛。如在进行《声音的获取与加工》(苏科版第7章第1节)这部分内容的讲解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把课堂模拟成了电影配音室,学生分小组,每人都当一回配音演员,为“无声”的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进行配音。学生身处这样的情境下,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教师此时乘热打铁,引导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声音处理软件“GoldWave”的使用,这样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设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符情境。

[3]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情境的创设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考虑他们的学习动机、态度以及他们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创设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的情境,创设适合不同学生特征的多样情境。用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从而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如在进行《动画的基础知识》(苏科版第8章第1节)的讲解时,师生在共同回忆童年的情境下,一起去欣赏儿时的动画片。教师引导学生观看的顺序应该是先观看“逐帧动画”,再观看其他的或是Flash动画。介绍动画时,也应该按照这样的顺序。这样的教学顺序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由简到烦,由易到难的顺序,学生懂得了“逐帧动画”后,对其它动画制作的原理自然非常容易理解了。如果没有按照这样的顺序,就会引起学生认知上的错位,造成认识上的困难甚至误解。


3、创设的具有可行性的情境。

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教学过程受到教师、学生、媒体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创设情境毕竟只是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所以在情境创设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客观现实,要考虑其是否为创设情境准备好了条件。如在进行《认识计算机》(苏科版第2章第1节)的讲解时,动手能力强的教师就可以把教室模拟成学校的电脑维修室,将分散开的电脑零部件现场进行组装,还可让学生代表参与进来,共同进行组装。学生在亲眼观看、亲自动手实践中掌握知识,要比简单的听老师照本宣科或是看看PPT要牢固得多。而有的学校没有多余的电脑或信息教师缺乏这样的技能,就不一定采取这样的方法。


二、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上的一种教学方法。[4]它主张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让学生在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它可以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从而获得清晰的思路和方法,掌握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其独立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多年来,任务驱动教学法一直是我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它适用于几乎所有知识的教学。任务驱动教学中最关键的内容是“任务”,“任务”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意义、有趣味,都关系到最终教学效果的好坏。如何让学生科学合理地完成好一个个具体的“任务”?首先教师应明确自己所教授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应在《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在充分考虑到所教学生的能力和接授水平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一系列可操作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在具体实施时,可以从提出的某一“任务”着手,通过引导、讲解或操作实践使学生完成“任务”或将总目标细分成若干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从因特网获取信息》这节的教学内容包括:①了解从因特网上获取信息的过程;②灵活运用贴切的搜索关键词进行信息的搜索;③选择因特网上获取信息的最佳途径,高效准确地获取信息;④灵活使用存储方式获取各类信息资源。笔者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去上海世博会参观,需要了解有关参观世博会的知识”,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然后我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因特网搜索世博会的信息,使学生掌握从因特网上获取信息的方法。


虽然表面上我只布置了一个任务——搜索上海世博会的信息,但这节课的任务重点却自然落在了利用关键词进行信息的搜索上。这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是获取上海世博会的有关知识,而学习搜索引擎的正确使用则成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强有力的内因。整个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组织和引导者角色,他控制着教学流程,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及时地让学生了解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方法,将知识点落到每一个学生的具体任务中。而真正的主角则是在“任务”驱动下的学生。试想一下,如果围绕信息的获取的教学仅仅就是学习在因特网上查找资料,生硬地将使用方法机械地呈现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将远不如“为参观世博会收集信息”这样的任务所达到的效果。由此可见,通过“任务”可以“诱发”、“加强”、“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良性循环。

在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



三、改进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不仅具有诊断功能,还具有激励功能,同时,评价也是衡量学生学业成败的主要工具。[4]虽然近几年信息技术教育迅速发展,但是评价相对落后。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评价方法(如传统的笔试或上机考试的方式),这种方式往往比较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评价。课堂评价总体上呈现出两大误区:


1、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般是抽取各个层次的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较多,教师在唱“独角戏”,不重视学生、小组之间的互评,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评价只注重结果、忽视过程性评价。评价学生作品时,教师往往看重学生做对了没有,局限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达到没有,评价往往滥用“你真不错”,“你做的好”,这样一些笼统,语意不详的评语。强调了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忽视过程评价的导向、激励和促进作用。教师关心的是自己教学方案的按计划完成,对学生的参与情况、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重视不够。这样的评价方法难于评价学生的创造力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忽视了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目前,我觉得改进初中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的措施是用多元评价代替一元评价。这里的多元有以下几方面的内涵:既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学生、同学、家长),又有评价内容的多元化(知识评价和技能评价),还有评价方法、方式多元化(包括实绩评价、动态评价、档案袋评价、直接评价和变通评价等)。

(1) 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

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教师是唯一的评价主体,教师负责制定评价标准,教师设定评价的内容范围以及教师给出评价的结果,学生只能作为评价的对象被动的参与教学评价活动。在新的教学评价中要彻底改变只强调教师评价,转变为同时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小组评价的多元评价模式。让学生在自我评价时能更好的发展自我认识的智能,在学生互评和小组评价时发展群体合作的技能。我们还可以采取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到学生的评价中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


(2) 评价的内容多元化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既包括了知识性的内容也包括了操作性的内容,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多方面的。象要求学生要掌握基本的处理信息的能力,了解计算机的一些常识,能够在上网时遵守一定道德规范等等内容,这些教学目标既有在知识领域也有在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道德领域的目标。在实施教学评价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同时培养他们的情感,做到让学生的知识和情感同时提高。通过评价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评价的方法、方式多样化

为了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进行有关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和情感的建立的教学评价,必须要采取综合的评价方式,而不是传统的纸笔测验或现代的电子试卷的形式,因为现有的这种传统的单一的量化的评价是不能实现我们的课程目标的。我们可以采取质的评价方法和量的评价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将传统的评价方法(如:测验、调查、观察)与现代评价方法结合的方式(如:包括实绩评价、动态评价、档案袋评价、直接评价和变通评价等)相结合进行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情感等多元评价。做到让评价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到学习结果都纳入评价的范围,使评价的结果更科学、更合理、更具有人情味。


总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应以素质教育为已任,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将信息技术做为今后学习的一种工具为目标,将信息技术教学落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