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湖南地质学校,1958年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传承地质人精神,践行山水育人”的理念,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为地勘产业培养了数万名地质工匠。
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以央财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区域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专业建设”、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等为依托,基于情境认知理论,创新了“场景搭建、项目贯穿、分层施教”资源勘查与地质类专业的教学模式。
具体举措
(一)构建“六位一体”情境教学工场,搭建“虚实结合”的生产场景。基于情境认知理论,通过引企入校、匠坊入校、研发专业软件等虚实融合手段,将地勘产业典型的地质调查编录、岩矿鉴定加工、地质信息处理等一线典型生产场景引入校内,整合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构建“产—教—研—赛—展—创”“六位一体”的情境教学工场;按照作品→产品→商品的演化流程及技术员→技术骨干→技术能手培养场景,将情境教学工场依次分为情境教学区、名匠工坊和创新创业基地,将教学与生产、线上与线下、室内与野外有机融合,搭建多样化教学场景,强化人才培养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梯次性设计,促进教学从基本知识传授向专业技能与核心素养发展转变。
(二)搭建“三类互补”项目共享仓,推行“岗课融通”的教学改革。对接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企业核心岗位,动态收集生产实践项目、技术服务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分析提炼地质调查、岩石鉴定、玉石雕刻等方面的典型工作任务,融入转化成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创设出新型一体化教学项目,构筑“资源勘查类教学项目产教融合共享仓(平台)”。推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改革,依托情境教学工场,实现课堂工地化、项目情境化;将资源勘查类典型工作任务与生产工作流程、岗位要求相结合,开发工作手册式、项目化、新型活页式教材;邀请岩矿鉴定师、玉雕名匠、非遗传承人等参与课程教学,通过“双师”课堂提升育人水平。
(三)明确“岗位能力”教学目标,开展“分层施教”的人才培养。基于学情,将教学对象分为基础层、进阶层和创新层三个层次,确定技术员→技术骨干→技术能手的分层教学目标,从教学条件、教学师资、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分层设计;每个一体化教学项目实施分为筑基强能、技术赋能和创新拓能三个阶段,每一阶段按照“获取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推进→检查评估”流程开展教学,分别在情境教学区、名匠名师工匠工坊和创新创业基地打造基础教学课堂、自主实践课堂和职业体验课堂,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开展增值评价、多元评价,动态调整学生分层培养,在实现学生作品向产品、商品转化的同时,完成了技术员到技术骨干、技术能手的进阶培养。
实施成效
(一)创新基于情境教学工场的培养理念。根据地勘产业典型生产场景,首创校内“产—教—研—赛—展—创”虚实结合的情境教学工场,打造了跨专业协作的学习场景,有机融合了教学与生产、线上与线下、室内与户外,其功能优于单一的专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单项专项实训室,能无缝对接多个生产环节与场景,可满足专家、大师、名匠全程参与人才共育与研发合作,有效促进产教融合。
(二)创新一体化项目教学方法。通过资源勘查类教学项目产教融合共享仓(平台)实时收集转化的新型教学项目集生产标准、技术应用、创新创优等元素于一体,具有产业同步性、技能阶梯式、能力复合型等特点,优于传统的以单一技能主导的渐进式教学项目,其项目内容具区域性、生产性、先进性,更有利于培养湖湘地质工匠,项目化教学实施能确保教学规范性。该项目教学法在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等方面促进了课程教学改革,形成了10余篇相关研究论文、20余门国家及省级课程教学标准等成果。
(三)创新精准施教分层培养路径。基于企业梯队化人才需求和实际学情,精准施教,分层培养,切实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推动教学资源从粗放供给向精准适配转变,有效实现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大师名匠、教学条件与情境教学工场、教学过程与创新创优创业等方面有机融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学生获国家奖项10余项,用人单位满意度逐年提升。
十三载不断探索创新,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场景搭建,项目贯穿,分层施教”的教学模式凝练了资源勘查领域的教学实践智慧,在资源勘查类、地质类及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中产生了良好的借鉴和推广价值,成果先后被40余所院校及地勘企业学习借鉴或应用。
(郑平 肖清华 吴尚忠)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9月3日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