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先生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优秀院友。1958年,樊锦诗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1962年8月,前往敦煌莫高窟实习,从此与敦煌结下不解之缘。1963年大学毕业即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在茫茫大漠中坚守自己的初心与使命,以60载光阴守护千年文明,锻造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诠释着“择一事,终一生”的信仰力量,激励着后辈考古人开拓进取,有为担当。
百载传薪,学人精神,始之热诚,终于坚守。2025年8月22日上午,考古文博学院在二教206开展新生教育主题讲座。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沈睿文以“择一事终一生,致广大尽精微”为题,向考古文博学院的各位新生讲述优秀院友樊锦诗的事迹,带领大家深度学习樊锦诗生平,深刻感悟“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在“考古生涯”和“为学为人”的道路之始体悟初心,生发独特的思考与启迪。
讲座现场
樊锦诗与敦煌的渊源,自求学北大之时便可追溯。沈睿文首先以樊锦诗在学院读书时的材料档案、实习照片、论文书影为引,讲述“同为北大考古人”的樊锦诗在北大求学的点滴。樊锦诗于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63年毕业后到敦煌文物研究所,自此扎根敦煌60余载,坚守初心和历史使命,将最珍贵的岁月倾注在石窟的保护与研究上。作为“敦煌的女儿”,她的名字与敦煌的命运紧密相连;纵然条件艰苦、与丈夫分居异地,也依然初心不改,“为做好敦煌石窟的各项工作尽自己应尽的责任”。在沈睿文的讲述下,樊锦诗的生平细节在同学们面前徐徐展开,让同学们对前辈考古人“择一事,终一生”的精神和追求有了更为生动的感受。
沈睿文介绍樊锦诗实习照片
讲座的第二部分,沈睿文以一位“考古工作者”的立场,讲述樊锦诗为保护敦煌石窟所作出的贡献。从壁画修复到文物保护数据库,再到“数字敦煌”项目的开展,在扎根敦煌的半个多世纪里,樊锦诗始终致力于敦煌文化遗产的保护,用科学与坚守为莫高窟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同时,为把敦煌建设成“文物保护的标杆、文物研究的高地”,樊锦诗也十分重视培养和爱护人才,倡议设立“北京大学敦煌研究院”,吸引矢志文物研究的优秀学子。她紧随时代浪潮,提出“敦煌在中国、敦煌在世界”的口号,推进敦煌学术资源和研究成果的共享。沈睿文用身边的生动案例,展示出一位着眼长远的考古研究者的大爱与心胸。
考古报告的编写是对研究者工作的检验,也是初心与使命的证言。沈睿文将目光着眼于“报告之外”,回顾宿白与苏秉琦两位老前辈对樊锦诗“好好编写考古报告”的嘱托,以“治史”的态度留存档案,助益敦煌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同时,他也着重强调樊锦诗考古报告的科学性,在技术革命的浪潮下把握机遇,融入多学科的方法与手段,为敦煌莫高窟考古报告的编写注入新活力。这种拥抱时代、求新求变的精神,值得每一位考古人学习和传扬。
沈睿文还向同学们介绍了樊锦诗回馈母校的事迹,如捐出个人奖励和积蓄,设立“樊锦诗教育基金”“樊锦诗基金”等,助力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弘扬事业的发展与急需人才的培育。作为北京大学校友和考古文博学院院友,樊锦诗时刻关心学科建设,情系母校,为考古文博学院新生送上寄语和祝福,开展专题讲座传承学术薪火。沈睿文回忆讲座中与樊锦诗相处的种种细节,让同学们深切感悟到她“兼济天下”的博大胸襟。
讲座最后,沈睿文对樊锦诗的“莫高精神”作了精辟的总结。“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这16个字是对樊锦诗生命轨迹的生动诠释,也是对其精神品格的凝练与褒奖。他也对同学们提出勉励和期望,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刻领悟樊锦诗的精神核心,抱持“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坚守精神,践行开拓进取、终身学习的学习精神,怀有对学科事业、国家民族的大爱精神,并不忘作为“北大考古人”的精神传统,为学为人初心无改,“永远在路上”。
同学们认真学习“莫高精神”
文化自信在“终一生之事”,文明传承需“沉潜之心”。两辈学人,千年对话;传灯文脉,生生不息。樊锦诗以毕生坚守诠释着“莫高精神”的深刻内涵——是甘于寂寞的学者风骨,是勇于奉献的家国情怀,更是矢志不渝的文化担当。考古文博学院的新生同学们也将以优秀院友樊锦诗为榜样,牢记她的事迹和嘱托,在“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的照耀下,坚定“择一事终一生”初心,担负“致广大尽精微”的使命,让文脉传承之薪火长燃,为中华文明注入不竭的青春力量。
信息来源: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