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职业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79年的南京市广播电视大学,2012年经过教育部门备案开始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两校一体”办学模式应运而生。10余年来,学校持续深入探索“专业群与产业链”的“两业互嵌”之道,不断厚植“地方性、地方型、地方化”的“校地互融”特色。
构建“五位一体”育人协同机制
构建需求导向的建群机制。学校对接南京市溧水区建设“健康江苏”实践示范区的需求,设立健康管理专业群;对接国家南京临空经济示范区的建设需求,设立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群;对接南京智慧城市建设需求,设立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群;对接南京创意设计产业发展需求,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群,打造了“一链一群、一群一策”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格局。
构建产教融合的协同机制。学校成立多个特色产业学院,组建跨区域性职教集团,牵头和参建22个产教融合共同体与市域产教联合体。创新推出新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政校行企携手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协同育人,确保专业群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企业需求紧密对接。
构建政产学研平台共建机制。学校汇聚政策优势,融合行业企业技术精粹与自身的科研智慧,共建政产学研深度合作的创新平台。与南京电子商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建南京智慧商业研究院,塑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新生态。
构建专业评价与动态调整机制。学校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建立涵盖招生就业、教学资源、教学团队、科研与社会服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成效的六维度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实行动态监测、定期评估,适时调整群内专业布局。
构建扎根地方与共享地方发展成果机制。学校深入社区和企业,深度调研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主动融入城市发展规划。通过南京工匠学院、南京市网络安全实训基地、南京市托育服务实训基地等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的合作。依托“南京学习在线”等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和地方资源的深度融合与共享。积极开展社区服务活动,促进专业群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实现与城市的共生共荣。
构建“五化五度”育人发展生态
以思政教育为引领,培养“职业化”技能人才,把准育人政治高度。学校将职业道德等思政内容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区服务活动,使学生在服务中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职业素养,实现育人与服务的双向互动。1个项目成功入选教育部门2025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项目。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培育“双师化”教师队伍,加大育人保障力度。学校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教师的行业洞察力、课程开发力、技术整合力、个性化指导力和社会服务力,打造一支能够同时承担职业教育和开放教育教学任务、兼具教师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富有教学和数字化能力的“双教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近3年,学校新增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人、省级“青蓝工程”培养对象7人、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强化了育人工作的基础保障。
以教学关键要素改革为支撑,推进“标准化”专业建设,提高产教契合度。学校紧密对接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以专业标准和行业标准为纽带,聚焦专业、课程、师资、实践基地、教材等核心环节,全力促进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的深度融合。牵头或参与制定《养老服务 智慧居家养老入户服务管理规范》《电子商务直播园区建设与运营规范》《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软件适配改造成本评估规范》《数据出境安全管理规范》等行业标准,及时将行业前沿标准与技术融入教学。
以资源平台建设为突破,构建“数智化”学习空间,提升教学精准度。学校持续优化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在线课程资源和智慧教学平台,已主持建设3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15门江苏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在线开放课程。通过深化“数智化”学习空间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学习体验,并依托学校国际合作项目,积极输出先进数字化教育资源。
以政校行企一体化协同为支撑,打造“地方化”服务特色,增强校城融合度。学校通过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推进一体化合作教育模式创新。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群联合协会、研究院所及企业共建的南京智慧商业研究院,已攻克两项技术开发项目并实现成果转化。学校将社区服务融入教学,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遗传承创新方面,实现了社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良性互动。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宣)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7月17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