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图片

产品分类

新闻动态
主页 > 新闻动态 > 坚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
2022-01-05

坚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

传承劳动育人文化

构建劳动教育体系

进入新时代,我们更深刻认识到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独特性与重要性。学校党政工团全面协同,成立劳动教育项目组,制定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全面规划新时期学校劳动教育工作。

学校启动劳动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工作,完善相关公约、制度,构建符合“五育并举”思想的新时期劳动教育体系,实现学校劳动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系统化、全程化。学校高度重视并确保劳动教育师资、经费、场地、设备的投入,包括增设专职教师、建设专业教室、开发劳育资源等,有效推动了劳动教育走向深入。

今天,我们在校园能看到一个开放式的小园子——“金苹果”乐园,它承载着五一人对劳动教育的美好记忆,代表着我们对学校劳动教育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表达着我们对孩子们平安健康的祝福和善于思考的期待,是学校在新时代全面推进劳动教育、塑造“金苹果”劳动教育品牌的象征。

学校形成了“金苹果”劳动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构建了劳动教育“3433”模式,即“三路径、四领域、三实践、三行动”,分别指从整体设计角度规划的学科渗透、课程实践和活动体验三条实施路径,劳育与德、智、体、美四育的融合,生活生产、艺术创造和科技创新三类劳动实践,在低中高年级开展的“创美、励耕、云帆”三大主题体验活动。

体系的构建,进一步明确并规范了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内容与路径:学科渗透方面,系统梳理各学科教材中与劳育相关的内容,汇总成表,组织教师开展全学科、全学段精品课例的研究、打磨、推广;课程实践方面,开设巧手家政、快乐种植等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时代意义的劳育课程,学生劳动课平均每周达到1课时以上;活动体验方面,开展系列劳育主题活动,建立劳动公约,设置校园清洁日,组织劳动节,开展大国工匠系列活动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技能、感受劳动的意义。

为确保落地实施,学校同步推进两项工作:一是探索评价体系。学校以表现性评价为基本手段,将学生劳动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为学生在家的劳动实践设计“五星评价表”,在学校的劳动实践归入“幸福星光评价”。在部分班级尝试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评价与反馈。二是探索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如定期组织家务劳动展评活动,开展志愿服务与公益性服务活动等,强化了家校社之间的联系,深化了学生对真实社会生活的了解,提升了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知。

拓展劳动教育空间

加强队伍建设

学校通过基地建设、队伍建设等举措,不断拓展劳动教育空间、夯实劳动教育发展基础。

学校自建校以来就十分重视劳动教育,在劳动实践专业场所和设施设置上有较强的先天优势。这些年,学校先后配置了趣味建筑、家政等一批劳动实践专业教室,目前,学校仅本校区就有劳动教育专业教室十余间。近两年,为弥补校内种植用地的不足,学校在属地街道等部门支持下扩建了种植园。这些种植园已成为孩子们在校内开展种植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学校还与尚大沃联福农场、稻香湖非遗科学城、厚泽食育教育基地等十余家单位保持长期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不断加强对劳动技能和安全的指导。已研发“家务劳动”和“班务校务劳动”两本指导手册,计划编制“实践基地劳动”指导手册。通过这些手册和相应的预案、制度、演练,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劳动方法、流程,规范劳动行为,增强安全意识,真正实现劳动锻炼人、培育人的目标。

学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对于劳动育人有着深刻认识。在这支队伍里,既有家政、趣味建筑等劳动课程的专职教师,也有各学科承担劳育学科渗透任务的学科教师,还有教授种植等课程的兼职教师。学校把班主任纳入其中,明确其具体负责人的角色,以此推动劳育全员性、群体性开展。

学校劳动教育项目组整体负责学校劳动教育工作的规划落实,由校长挂帅,20余名行政干部参与。近几年,学校在中芬教育交流活动中,多次以家政课程为研究专题,探讨并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2019年,学校以“五育并举,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主题召开学术研讨会,现场展示了家政、种植等观摩课,在区域内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打造特色项目

树立劳动教育品牌

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学校始终遵循“减负提质,融通‘五育’”的基本思路在推进,特别是“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如何通过劳动来丰富学生课业生活,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目前,学校正在着力进行三个特色项目的探索与实践:

一是打造劳动教育品牌。在我们看来,品牌的背后是文化,我们努力塑造五一小学“金苹果”劳动教育的品牌,背后实质上是传承五一的教育文化、五一人的劳动精神,这不仅是学校劳动教育体系化建设的终极目标,也是我们培育时代新人的自信。

二是加强“劳艺”结合。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艺术提升生活品质。学校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开展了“300手编”活动,编100双草鞋,编100颗红星,编100个中国结,就是劳动和艺术结合的具体体现。

三是推动“劳科”融合。增加劳动的科技含量,开展创造性劳动,既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培养未来劳动者的必然需求。我们在趣味建筑、种植等劳动教育课程中,不断尝试增加科技元素,促进学生脑体结合。对于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劳动的价值取得了显著效果。

推进学校劳动教育,任重而道远。如何融通“五育”、构建更科学的课程体系,如何进一步丰富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如何不断扩大劳动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提高师资质量,这些都是未来需要面对的挑战,也是我们系统推进劳动教育、倾力培育时代新人路上必攻之坚、必克之难。

(作者系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劳动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2年01月05日第5版

作者:陈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