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下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九三学社北京大学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科技之光 | 前沿科技&书香九三@燕园”系列讲座第十六讲在图书馆南配楼艺术鉴赏厅举行。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分子医学研究所博雅特聘及长聘教授、“新基石研究员”陈良怡以“开发跨尺度超分辨成像方法,促进生物医学研究范式的改变”为题作讲座。40余位师生和校友报名参加现场讲座。讲座由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九三学社北京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张研主持。

讲座现场
陈良怡指出,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细胞动态过程理解的要求日益增加,传统超分辨率显微镜光毒性高、速度慢、操作复杂以及不通用等局限,难以满足观测活细胞之需。他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是推动成像技术突破的重要路径。

陈良怡作讲座
陈良怡重点分享了其团队在活细胞超分辨成像技术方面的三项关键突破:攻克了结构光超分辨显微镜的噪声放大难题,实现了在活细胞中进行快速成像以及长时程拍摄;成功研制国际首台活细胞双模态超分辨率显微镜,突破技术壁垒,首次实现对多种细胞器的无标记、高速、三维全景成像;开发“稀疏解卷积”通用算法,打破硬件物理极限,实现跨模态显微成像分辨率的普适性提升,并被国际同行应用。
陈良怡还介绍了此项技术在应用层面上的贡献对推动医学研究的重要作用。比如,在罕见遗传病研究中,该技术能够精准定位并成像致病蛋白的亚细胞,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检测工具;在糖尿病研究中,团队借助该技术揭示了胰岛中可释放β细胞的同步和异步分泌,实为决定胰岛素双相分泌的一大因素。

听众提问
在交流环节中,陈良怡与在场师生围绕算法原理、技术边界、跨尺度整合难点及临床转化前景等议题展开对谈。与会师生表示,本场讲座展现了前沿成像技术的卓越性能,更完整呈现了一条从方法创新到生物学发现的交叉研究路径,对拓展科研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具有重要启发。
信息来源: 北大图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