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前身为北京石油学院,创办于1953年,以清华大学化工系、石油工程系为基础,汇聚了天津大学、北京大学等部分师资组建而成,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为我国石油高等教育奠定了探索发展之基。学校一校两地办学,北京校本部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北京市昌平区军都山南麓,占地700余亩;克拉玛依校区于2015年建设启用,位于被誉为“石油之城”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占地7000余亩。
建校以来,学校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行业领军高校。20世纪60年代,学校成为全国64所重点高等学校之一;80年代恢复学位制度以来,是首批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90年代以来,先后进入国家“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行列;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
学校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为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发展和能源强国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三十余万名优秀专门人才,被誉为“石油人才的摇篮”。2020年7月和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给学校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和中亚留学生回信,体现了对学校办学追求、成效和贡献的充分肯定。
学科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学校坚持“强优、拓新、创一流”的学科建设思路,构建了能源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形成了一流学科引领、骨干学科和基础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学科专业覆盖油气产业全链条。现有2个国家“双一流”学科、2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在油气科学与工程、油气转化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领域形成明显优势,在碳中和工程与技术、油气人工智能等领域积极布局清洁低碳智能学科群。工程学、化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数学、物理学9个学科领域ESI排名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化学、地球科学进入1‰。
产教融合,全面育人。学校本部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9000余人、硕士研究生8000余人、博士研究生2000余人、学历留学生700余人,克拉玛依校区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8000余人、硕士研究生600余人。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构建了“德育涵润、通专结合、智能绿色、知行合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大教育体系。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省部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2个。打造了以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为代表的能源领域一流学科竞赛群,开创了油气领域全国科技创新赛事的先河。入选科技部“全国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依托产学研合作办学优势,形成了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本博一体化拔尖创新型人才和全序列产教融合高层次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家首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首批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高校,能源领域首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入选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3个基地获评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入选能源动力行业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单位,毕业生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普遍欢迎,毕业去向落实率持续保持高位。
人才强校,名师荟萃。学校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形成国内油气学科领域人才高地。校本部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专任教师中,68%具有高级职称,85%具有博士学位。克拉玛依校区现有教职工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余人,专任教师中,52%具有高级职称,54%具有博士学位。学校建成了一支拥有5名两院院士为中流砥柱,57人次国家级领军人才为主力,58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为生力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高层次人才总人次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1%。现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
攻坚克难,科技自强。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为最高追求。按照“搭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凝聚大团队、取得大成果、作出大贡献”的思路,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学校人均科研项目数、科研经费,特别是科研获奖居全国高校前列。现有油气资源与工程、重质油、深层地热富集机理与高效开发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参与建设国家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矿山安全技术创新中心等1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有油气生产安全与应急技术重点实验室、非常规油气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25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以及20个中石油重点实验室分室。油气学科领域研究优势突出,在非常规、深水、深地、清洁能源、管网安全等领域持续产出重大成果,在油气智能化、氢能、储能、CCUS等新兴研究领域取得快速发展,入选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十三五”期间,学校获国家科技奖励18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6项,并列全国高校第8位。主办的品牌期刊《Petroleum Science》(《石油科学》英文版)和《Journalof Palaeogeography》(《古地理学报》英文版)分别入选国家领军期刊和重点期刊,连续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开放办学,融通中外。学校坚持开放办学,聚焦价值和贡献,持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服务行业发展、服务区域和地方经济建设、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能力。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国家管网等能源行业龙头企业进行全面战略合作,共建产教融合教育共同体和创新联合体。积极融入北京市“四个中心”建设,培育壮大“新产业集群”,在北京市未来科技城“能源谷”建设的联合研究院入选中国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积极构建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和平台,倡议并发起成立世界能源大学联盟,5大洲17个国家的32所能源领域高校参与其中,当选“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合作网络高校(青年)工作组组长单位,全球首个“碳中和与气候变化驱动绿色转型”教席,成立中国在海外第一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在葡萄牙、马来西亚、土库曼斯坦等国建设多家中外联合机构,金砖国家青年能源峰会暨国际能源青年大会被写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北京宣言》,入选北京市首批“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积极打造“一带一路”能源教育共同体,成为全球能源教育合作的积极引领者。
文化育人,薪火相传。学校传承红色基因,坚持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贯穿到立德树人全过程,彰显在办学治校各方面,涵养新时代能源强国、能源报国价值追求,以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推动学校发展、服务社会进步。“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为学为师、立德立言”的教风,“厚积薄发、开物成务”的校训,《我为祖国献石油》校歌,以及“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爱国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成为学校鲜亮的文化符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师生行动自觉。“十三五”以来,学校荣获全国党建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特色项目,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奖特等奖,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建设项目9项。入选全国高校党建“双创”“双百”项目19项,连续获评“首都文明校园”称号。
立足新时代,肩负新使命。面向教育强国建设新形势和能源行业转型升级新要求,学校迎来更大发展机遇。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深入实施“特色发展、创新驱动、开放融合、人才强校”四大战略,以“绿色赋能、智能赋能、治理赋能”为三大动能,向着能源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案例图片:

案例图片:


DB-JD133 空气/水/地源热泵系统实验平台
1、空气/水/地源热泵系统实验平台装置是能源利用工程技术,它可以实现空气源、水源、地源、热泵等系统组成,并且还能节省相当可观的运行费用。
2、平台集成:空气源热泵系统、水源热泵系统、地源热泵系统。

二、技术参数
1.压缩机:压缩机COP≥3.78(15℃工况)制冷量:≥1700W
2.制冷剂
(1)安全类别:134
3.换热器
(1)冷凝换热面积:≥3m²
(2)空气源换热面积:≥4m²(换热量约1500w)
(3)水源换热面积:≥0.3m²(换热量约1500w)
(4)土壤源换热面积:≥0.3m²(换热量约1500w)
(5)土壤源管道热导率:≥7.5W/(m.K)
4.膨胀阀(1)驱动方式:热力(2)滞后时间:≤0.5秒
5.温度(1)最高冷凝温度:≤85℃
(2)最高出水温度:≤68℃
6.压力计量(1)压力表低压范围:-1~16bar(2)压力表高压范围:-1~35bar(3)预留压力采集针型单向阀;
7.流量计量
(1)水流量计:玻璃转子流量计,耐压耐油,承压范围0~10bar,精度≤±3% F.S.
(2)制冷剂流量计:电子式,耐压耐油,承压范围0~25bar,精度≤±3% F.S.
7、工作电源:三相五线制 AC 380V±10% 50Hz
8、安装尺寸:长×宽×高150×60×170cm
9、最大输入总功率:2.5kW;制冷额定功率:3.8kW; 最大堵转电流:50A;
三、系统功能特点
1、空气源热泵系统:
是基于制冷热泵压缩机高效工作过程中,利用制冷系统中换热器的热泵原理与介质之间的热交换来完成,利用水的导热性来实现热泵过程。
2、水源热泵系统:
水源热泵系统利用的地下水资源对热泵机散热冷却。实现与大地之间的热交换,系统是一个密闭的闭路循环系统,他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节能新技术。
3、地源热泵系统:
地源热泵系统是通过导热介质溶液在埋入地下的循环系统中流动,实现与大地之间的热交换,系统是一个密闭的闭路循环系统,他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节能新技术
4、制冷热泵:
是利用工业化学机与械运动,通过制冷系统的能量转换,达到制冷或者制热的过程。实现与物质或者空气之间的热交换。
5、土-气型地源热泵机组室内换热系统, 该种室内换热系统的制冷和供热都是通过对室内空气的降温或升温实现的。机组除了有与室外换热系统相连的水管、阀门等水系统外,还有为了将循环风送到每个空调房间。
四、系统组成
设备整体与实际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结构相同,采用开放式钢框架结构,各部件布局合理操作方便。控制系统由电控柜、可编程控制器、压力采集模块、温度采集模块、数据采集点、PLC编程软件、中央空调组态监控软件组成。
1、地源热泵制机组
由2P压缩机、冷凝器、储液罐、热力膨胀阀、视液镜、干燥过滤器等组成。管路中视液镜可观察制冷剂状态等设备组成。为整机系统提供冷源
2、 室外热交换器:
放地耦管换热方式,盘管与室内循环水换热系统形成闭式系统。利用地下水中热量的闭路循环系统,它通过循环液体在封闭地下埋管中的流动,实现系统与大地之间的换热。
4、主机系统
整个中央空调采用PLC作为主控机,由计算机通过通信线与PLC进行通信,从而控制整个空调的运行,也可通过网络实现远程控制。空调的运行参数由传感器及变送器进行采集,并通过A/D模块转换后送入PLC中,再由PLC送到计算机中进行实时显示监控。
冷水机配置表
1.压缩机:压缩机COP≥3.78(15℃工况)制冷量:≥1700W
2.制冷剂
(1)安全类别:134
3.换热器
(1)冷凝换热面积:≥3m²
(2)空气源换热面积:≥4m²(换热量约1500w)
(3)水源换热面积:≥0.3m²(换热量约1500w)
(4)土壤源换热面积:≥0.3m²(换热量约1500w)
(5)土壤源管道热导率:≥7.5W/(m.K)
4.膨胀阀(1)驱动方式:热力(2)滞后时间:≤0.5秒
5.温度(1)最高冷凝温度:≤85℃
(2)最高出水温度:≤68℃
6.压力计量(1)压力表低压范围:-1~16bar(2)压力表高压范围:-1~35bar(3)预留压力采集针型单向阀;
7.流量计量
(1)水流量计:玻璃转子流量计,耐压耐油,承压范围0~10bar,精度≤±3% F.S.
(2)制冷剂流量计:电子式,耐压耐油,承压范围0~25bar,精度≤±3% F.S.
7、工作电源:三相五线制 AC 380V±10% 50Hz
8、安装尺寸:长×宽×高150×60×170cm
9、最大输入总功率:2.5kW;制冷额定功率:3.8kW; 最大堵转电流:50A;
三、系统功能特点
1、空气源热泵系统:
是基于制冷热泵压缩机高效工作过程中,利用制冷系统中换热器的热泵原理与介质之间的热交换来完成,利用水的导热性来实现热泵过程。
2、水源热泵系统:
水源热泵系统利用的地下水资源对热泵机散热冷却。实现与大地之间的热交换,系统是一个密闭的闭路循环系统,他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节能新技术。
3、地源热泵系统:
地源热泵系统是通过导热介质溶液在埋入地下的循环系统中流动,实现与大地之间的热交换,系统是一个密闭的闭路循环系统,他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节能新技术
4、制冷热泵:
是利用工业化学机与械运动,通过制冷系统的能量转换,达到制冷或者制热的过程。实现与物质或者空气之间的热交换。
5、土-气型地源热泵机组室内换热系统, 该种室内换热系统的制冷和供热都是通过对室内空气的降温或升温实现的。机组除了有与室外换热系统相连的水管、阀门等水系统外,还有为了将循环风送到每个空调房间。
四、系统组成
设备整体与实际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结构相同,采用开放式钢框架结构,各部件布局合理操作方便。控制系统由电控柜、可编程控制器、压力采集模块、温度采集模块、数据采集点、PLC编程软件、中央空调组态监控软件组成。
1、地源热泵制机组
由2P压缩机、冷凝器、储液罐、热力膨胀阀、视液镜、干燥过滤器等组成。管路中视液镜可观察制冷剂状态等设备组成。为整机系统提供冷源
2、 室外热交换器:
放地耦管换热方式,盘管与室内循环水换热系统形成闭式系统。利用地下水中热量的闭路循环系统,它通过循环液体在封闭地下埋管中的流动,实现系统与大地之间的换热。
4、主机系统
整个中央空调采用PLC作为主控机,由计算机通过通信线与PLC进行通信,从而控制整个空调的运行,也可通过网络实现远程控制。空调的运行参数由传感器及变送器进行采集,并通过A/D模块转换后送入PLC中,再由PLC送到计算机中进行实时显示监控。
冷水机配置表
编号 | 名称 | 单位 | 数量 | 说明 |
1 | 压缩机(1P)压缩机 | 台 | 1 | |
2 | 高低压力控制器 | 只 | 1 | |
3 | 低压表 | 只 | 1 | 3.8MP |
4 | 高低压表 | 只 | 2 | |
5 | 过滤器 | 个 | 1 | |
6 | 视液镜 | 个 | 1 | |
7 | 低压表 | 只 | 1 | 1.8MP |
8 | 膨胀阀 | 只 | 1 | |
9 | 模拟水井(钢制) | 台 | 1 | 不锈钢 |
10 | 冷凝热器 | 只 | 1 | 不锈钢 |
11 | 地耦管换热器 | 个 | 1 | 不锈钢 |
12 | 热泵换热器 | 个 | 1 | 不锈钢 |
13 | 蒸发器 | 1 | 不锈钢 | |
9 | 水管组件 | 套 | 1 | |
10 | 水泵 | 台 | 2 | |
11 | 制冷剂流量计 | 4-20MA |
五、实训项目要求
1、空气热泵机组的原理与结构组成
2、地源热泵机组的原理与结构组成
3、水源热泵机组的原理与结构组成
4、热泵机组的原理与结构组成
5、掌握地源热泵机组抛放地耦管换热方式构成
6、可测量输入电功、输出热量以及二者之间的转换效率
7、可绘制该实验装置在不同蒸发和冷凝温度下基于制冷剂的性能曲线
8、可在压焓图上绘制实际的蒸发压缩循环曲线并与理想循环进行比较
9、可验证整个循环系统中的能量平衡
10、评估压缩机的压比对压缩效率的影响
11、评估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的总传热系数
12、当定量静态水源和不定量流动水源分别作为低温热源时,分析其对热泵效率的影响
13、分析土壤/沙子/水等各种填充物内部成分构成对热泵效率的影响
14、分析土壤/沙子等含水量对热泵效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