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图片

产品分类

新闻动态
主页 > 新闻动态 > 会计专业建设
2014-03-14

会计专业建设

会计专业建设

    一、专业背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北京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经过三个阶段的调整实现了产业格局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北京经济发展的特点决定了第三产业的龙头地位,鉴于此,我们在会计专业建设方面重点要适应和满足北京市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对于现代会计人才的特殊需求,重点聚焦于第三产业。
近年来,全国会计人才市场逐渐呈现出学科型、纯理论型会计人员严重饱和的趋势,只了解一些理论知识皮毛并且实践能力欠缺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越来越不适应社会需求,有能力、有思想、会管理、善沟通的新一代会计人员更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建设基础
我院会计专业创办于1983年,高职教育始于1996年,是北京市首批高职教育试点学校的招生专业之一。会计专业拥有专业教师共15人,校外实践专家6位。目前会计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每年招收高职学生三个班约150人,在校生保持在450名左右。会计专业拥有校内外实验室一处,实习实训基地三处,实验室配备安装有用友ERP、金蝶ERP等最新版本的教学软件,同时配有最新全套电子版和物理版的沙盘模拟教具和顶邦的财会模拟实验室设备,实习实训基地可以满足课程实习、顶岗实训的需要。
    三、建设目标
在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会计专业建设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着学院的整体发展规划这个总目标展开,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服务于首都经济发展需要的、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力求做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
会计专业的建设目标是:明确会计专业定位,建立岗位职业标准,提高师资水平,培育人才培养特色,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功底,能够熟练掌握会计实操技能,适应企事业会计、出纳、费用核算、综合理财等岗位需求的优秀高职专业人才。
    四、建设内容
    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点在于全力发展高职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服务于首都经济发展需要的、先进的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在校期间,实行“三进三出”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进”是学生入学后进入专业基础课程学习阶段,以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为主,积累初级会计核算技能;第一“出”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阶段完成后,学生立即走出校园,进入用友集团等企业进行认知实习,熟悉企业会计的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第二“进”是学生认知实习完成后回到校园进入专业核心课程学习阶段,以掌握专业实践知识为主,积累全面的会计核算技能和财务管理技能;第二“出”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阶段完成后,学生再次走出校园,进入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专业实训;第三“进”是学生专业实训完成后回到校园再次进入专业核心课程学习阶段,以掌握专业实践知识为主,积累全面会计实务模拟和财务软件操作技能;第三“出”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阶段完成后,学生三次走出校园,进入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顶岗实训。
2、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构建突出就业导向,瞄准能力本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会计专业的课程建设,在理念上,在课程设计上,在培养过程上,突出就业导向,瞄准能力本位,培养应用型人才,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选择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理展开设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重点落实行动导向、能力本位、岗位实践、素质养成、过程考核、能力过关的职业教育理念与原则,在岗位群剖析和实践专家头脑风暴会成果的基础之上,构建会计专业的全新课程体系,其构成与每门课程内容的选取均强调能力目标、任务系统化和情境教学原则。
2、构建“理实一体”的实训(实践)项目
根据会计专业人才能力培养要求,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会计教学的全过程,构建认知、模拟、探究、实训、顶岗“理实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认知是通过对企业的参观,了解岗位工作流程,加深对会计账务处理过程的理解,是实践接触和摸索阶段;模拟是指在教室或校实训室模拟企业会计业务,仿真操作,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程序,是会计基本技能的形成阶段;探究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运用会计知识,进行会计业务处理能力的巩固阶段;实训是每学期两周的自主演练,是业务能力的提升阶段。顶岗是在具体岗位上,进行岗前实习,是会计专业相关岗位的入职准备阶段。
通过“理实一体”的实训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接轨。为此,每学期安排两周40课时的实训实践课程。
    3、高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建设
     在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制定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课程标准;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创新。探索与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助于能力培养的教学资源;改革有助于学生价值增提升的考核方式。
    4、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建立充满生机的会计专业教学教改创新团队。现有校内外专家11位,吸收更多的校内外专家对会计专业高职教学体系进行顶层设计,具有创新性,服务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打造一支拥有更多的双师型人才的师资队伍。专业带头人由现在的1人逐步发展到2至3人。
继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采取“引进、培养、聘请”等措施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引进智力资源,尤其在引进高水平大师级人物方面有所突破,提高专业的竞争力和综合办学实力。
    5、实践教学条件及内涵建设
结合北京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根据会计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围绕会计专业及其岗位群,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需要,财会系需要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注重真实或仿真的实训环境建设,加强实训课程开发,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校内实训基地具备教学、实训、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满足所有开设的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与此同时,继续建立一批与专业实践教学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顶岗实习的组织和管理,使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实习、实训任务。
    6、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通过系统设计、先进技术支撑、开放式管理、网络运行、持续更新的方式,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的现代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教师教学、学生和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服务。财会系现代教学资源库建设应遵循以下建设原则:第一,实用性原则。现代教学资源库应对财会系日常教学提供灵活、多样支持,以多种组合式来提供素材和模块,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教师、不同学习者、不同学习方式的教学需要。第二,综合性原则。现代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集各方优势力量、汇聚多方面的优质资源,融合校内校外的各类资源和各种方式与手段。第三,发展性原则。资源库的建设,要有后续建设的不断扩充与完善,在稳定成型的基础上保持资源库的不断更新,以适应会计专业的未来发展形势。
    7、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第二,为行业和企业提供培训、咨询、技术服务。会计专业在专业建设中始终坚持开放的、为社会服务的原则,在和社会的需求互动中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形成专业品牌。
    为行业和企业提供培训、咨询、技术服务;为了提高专业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为了更好地实现校企对接,会计专业依托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和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利用专业建设成果、资源,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开展社会服务。
    8、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
建立院、系、教研室三个层次的校内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体系。主要通过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同行互评、学生评教等确保各个教学过程的监控与评价。
建立以企事业用人单位对学生质量的评价和毕业生信息反馈为主体的校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通过召开用人单位交流会、毕业生跟踪调查,及时搜集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反馈信息,促进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教学方法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以学生能力为评价导向的立体考核体系,过去对学生的考核主要是出题库、出试卷,还带有强烈的应试教育的色彩。我们要建立一种以提升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为核心,以能力评价为导向的多种多样的考核方式。具体操作方案是每门课程的全过程五级能力通关考核模式,学生可以有不止一次的各级通关机会,从一级到五级公关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逐步过渡到只要五级过关,即证明学生已经达到了本课程的能力目标要求,即可取得相应学分。改革考试考核方式,建立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促进能力提高的考试方式。
    9、专业文化建设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都特别强调加强文化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和我国实现科学、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保障。同理,专业文化是专业建设的软实力,重视专业文化建设,是专业建设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会计专业文化建设目标在于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助于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软环境。尽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是一个涉及教学、管理、服务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但关键的是离不开专业文化氛围这个环境载体,因此,要把专业文化建设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如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学习小组完成任务等形式,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培养其合作能力、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形成专业文化。
       五、预期效果
  通过实施建设方案,完善会计专业“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推进行动导向和教学方法改革,整体提升会计专业教师执教能力,师资总体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学生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显著提升。
        1.师资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通过会计专业建设工作,带动一大批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教学效果和教育教学创新能力。
通过引进、培训和下企业顶岗工作等办法,优化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双师素质比例和总体素质,完全满足会计类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要求,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办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发生质的飞跃,将使广大学生受益匪浅,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
专业带头人的引领作用明显加强,带动其他教师积极地投入到科研、教研活动中,加快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步伐;极大提升专业教师对外咨询、培训和服务的能力,使教学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吸收更多的校内外专家对会计专业高职教学体系进行顶层设计,具有创新性,服务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打造一支拥有更多的双师型人才的师资队伍。专业带头人由现在的1人逐步发展到2至3人。
选派未去过企业锻炼专业教师到企业财务管理岗位、会计核算岗位挂职锻炼,培养教师实践工作能力。
        2.课程体系更加科学
广泛吸纳会计实践专家、技术能手参与课程建设和技能训练,形成一套培养目标明确、岗位定位准确、技能要求清晰、课程设置合理、实训教学强化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
通过完善已有精品课程和打造新的精品课程,建设会计类精品课程体系,使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具有更好的示范作用和更广的辐射范围。申请成功一门市级精品课程、一套市级精品教材、两门学院级精品课程。
通过吸收实践专家参编教材、实行滚动式修订的教材建设方案,建立具有规范的教学内容与考核标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的教材体系。
正式出版18门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工作工程系统化模式下的教材;实现18门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网络课程上线运行。
        3.实训条件明显改善
实训条件明显改善,在根本上解决学生实训实习难题,形成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及自主成长的整体解决方案,整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
通过三年建设,建立100家顶岗实习企业,其中建立10个紧密型合作基地,带动其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实习提供优越的实习条件。
建设一个适应于新岗位标准培养的校内会计实训室。
    4.教学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建设规范化的会计专业教学管理制度,推广会计专业建设成果,深化学院高职教学教改。
     5.学生素质显著提高
(1)综合素质提高
高度重视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同时以创新八小时以外学生管理体系为突破,建立对学生“八小时以外”的思想道德素质、实践创新能力、文化素质、专业拓展行为和身心素质等多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及奖惩机制,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心理素质等职业素质等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2)专业技能持续拓展
通过加强产学研结合和技能实践教学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我院会计专业毕业生专业技能,增强了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力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新空间。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事业单位发展需要的会计及审计方面的特色人才为导向,突出专业核心能力,注重职业判断、证账表编制、公司理财和纳税申报能力的培养,以便学生具备就业的基本技能。同时在课程设置及能力培养上加以拓展,为学生今后参加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专升本、等考试奠定基础,同时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六、 特色培育与创新
全面实行项目教学、工作任务系统化的教学模式。依据职业过程能力的需求,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学生直接体验的形式来掌握知识,把知识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技巧。学生通过全程参与学习,逐渐形成主动学习、合作式学习的习惯,不仅学到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