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教育,拔尖创新——经济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2025-11-14 07:09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1902年建立的商学科,经济学门(1912)是中国大学建立的第一个经济学专业,后改为经济学系(1919),1985年正式成立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院现为教育部确定的“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和“全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未名学士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
经济学院现有7个系,5个本科专业全部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拥有雄厚的师资队伍,采用“全人教育”为理念、“整合培养”为方向、“开放办学”为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构建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情商优秀、智商超群,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具有健全人格的一流经济学学术研究人才与经济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基础扎实、紧跟前沿、促进交叉
经济学院本科教学体系坚持“基础扎实、紧跟前沿、促进交叉”的特点,在数智化浪潮中不断创新,打造高质量的育人体系。
学院注重夯实学生基础,培养学生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史论和方法论功底,为其多元化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同时,重视提升学生研究能力,开设专题研究能力提升课程,并通过本科生科研训练、开设荣誉课程等方式,挖掘并主动培养研究型人才。
在数智时代,学院关注新兴技术和前沿领域发展,不断适应社会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与创新,加强挑战性课程建设,积极展开人工智能融合本科专业课程建设。学院建设交叉课程群,将新的统计软件和编程语言纳入课程内容,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助力拔尖人才培养。依托北京大学金融工程实验室等,提供教学实训平台,助力科研及科研向教学的转化。
学院积极探索并建立了适应时代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引领国内新文科教育实践。学院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合作,共建了“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实验班以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体系为切入点,通过“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的新结构经济学系列课程体系、“创新性、高阶性、挑战度”的特色教学和在经济学各领域的扎实的学术训练,培养学生系统掌握新结构经济学的学术思想、结构视角和研究方法,培养能够引领我国经济学理论自主创新、引领世界经济学理论新思潮的拔尖创新人才。

《中国教育报》整版报道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林班)”
经世济民,价值引领
经济学院在教育教学中注重价值引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与教材建设。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系列课程,建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体系。巩固经济史学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引导学生建立历史思维和比较视野,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强化专业课思政建设,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建设格局。学院积极组织全院教师及时总结归纳,出版《经济学科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为同行交流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学院着力构建具有北大特色的经济学教材体系,有多本体现中国特色、具有中国品格、解决中国问题的高水平教材正在规划建设中,例如面向本科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经济学》(教育部经济学101计划教材)等。
学院始终秉承“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将实践教学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田间地头长本领、作贡献。学院领导班子率先垂范,走上思政实践课讲台,多位教师作为任课教师全程带队授课,引领学生将经世济民的情怀书写在祖国大地上。近年来,学院派出暑期思政实践团队60余支,对接全国58个思政实践课教育基地,聚焦党史教育、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时代命题。学院连续多年组织本科新生赴河北雄安、西柏坡等地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传承北大红色基因,坚定理想抱负。

暑期思政实践
数智化赋能拔尖人才培养
学院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维度展开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提升拔尖人才培养质量。多个数智赋能相关项目获得北京市与北大立项。学院专门搭建“数字经济”工作坊、金融工程实验室等平台,建设AI教学应用平台,利用智能体和智能算法,搭建经济模拟仿真环境,形成教学和科研的仿真平台。金融工程实验室自主研发了基于大语言模型的“金融AI助教”工具,已经走进多门课程课堂,为经济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助力学生更高质高效地学习。

《北京大学校报》报道“金融AI助教”走进课堂
2025年,学院开设“金融科技实验班”,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金融理论和金融模型,熟悉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及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成为掌握交叉学科技能、适应金融科技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项目培养方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联合北京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及金融业界机构共同设计,融合了金融、数学、大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等相关课程,强调在与金融行业前沿应用相关的数理方向上进行系统深入学习,并注重产学研高度融合的综合培养。
链接业界与全球,构建开放育人生态
经济学院着力促进产教融合,用好用活校外资源,与业界合作打通产学研模式打通。学院常态化地邀请政策制订者、行业研究者和创新践行者讲授专题课程,用鲜活的实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国情、领悟重要思想、推进本土研究,相关资源也向同行开放。
学院致力于通过多渠道、全方位拓展与国外名校、名师、研究机构的合作,通过为本科生提供广阔的海外高校学习交流机会、引导和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国际赛事、打造一系列高端学术讲座和国际会议等,不断推进本科生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向纵深发展,助力学生成为学术理论扎实、国际视野广阔、思想开放先进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北大经院下午茶“对话大师”系列活动

北大经院“国际顶刊主编讲坛”“与诺奖得主面对面”等系列讲座
延续传统重教文化,全员关怀学生发展
经济学院有浓厚的重教氛围,百余年历史中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已经深刻地融入到学院的基因当中,形成重视教学质量保障的文化。学院以“育人”为核心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持续完善课程体系、重视课程育人,促进能力培养,构建开放式课堂;建立起促进教学进步的长效机制,例如持续强化教师发展支持体系,设立教学改革专项计划,完善学生成长支持体系;持续强化学生、教师、院校督导体系建设。学院雄厚的师资队伍、坚实的软硬件保障等,均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在学生发展与支持方面,学院全员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班主任-新生导师-辅导员“三位一体”的学生管理体系,优秀一线教师担任新生班主任、校领导兼任第二班主任,学科名师担任新生一对一学术导师,同时每班配备专职、兼职两位辅导员,充分发挥全员育人作用。通过学生成长计划,从新生入学教育到毕业季教育全过程精心安排,持续加强新生成长体系建设。成立了学业支持中心,提供多层次、全方位、高质量的学业辅导活动。构建多位一体的“心晴”防护网,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拓展多元化资助渠道,积极争取社会资源,设立社会奖助学金,对经济困难家庭学生提供专项经济帮扶。弘扬求职就业价值导向,大力引导毕业生前往基层就业。

践行“五育并举”,赋能学生成长
赓续百年光辉文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将继续践行经世济民初心,怀抱家国情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本科教学改革,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能够理解中国国情、引领世界经济学理论创新、服务民族复兴大局的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
信息来源: 北大经济学院、教务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