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图片

产品分类

新闻动态
主页 > 新闻动态 > 高职机械制造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2013-10-18

高职机械制造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1.构建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实现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关键是要构建一个体现创新性、突出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要有人文基础和职业人文教学内容,将职业素养教育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突出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要体现科学前沿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内容,设置符合制造类高技能人才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要求的课程。要成立由企业人员参加的课程教学团队,制定课程标准。企业要参与到课程设计与开发中,确保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质量,使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要求高度一致。
课程设置紧紧围绕职业岗位,按照学生初始就业岗位和职业迁移岗位的要求,经过企业调研,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包括普通机床的操作、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特种加工机床操作、机械加工工艺的编制、工装设计、机械产品的质量检测等岗位。数控技术专业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包括数控机床操作、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数控机床维护等岗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包括模具钳工、模具质检员、模具零件加工、现场工艺员和模具生产管理员等岗位。根据三个专业的共性,均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人文基础”、“职业人文”、“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同时,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渗透到专业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强化以职业道德培养为首要目标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创新意识。
针对三个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对专业课程进行系统优化,第一年主要进行机械制造基础能力培养,三个专业可以资源共享,开设相同的课程,主要有“机械工程图识读与计算机绘图”、“工程材料选择与热处理”、“机械零件品质检测”、“机械机构设计与制作”、“机械制造基础实训”等课程。第二年主要进行专业岗位技术能力培养,开设专业核心课程,使学生具备机械加工技术的专门知识,能够熟练操作数控机床与特种加工机床以及编程,具有制定工艺计划、工装设计与实施等岗位技术应用能力。第三年主要是专业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开设“专业英语”、“机械创新设计”、“三维造型设计”、“使用数控铣床的模具零件加工技术(自动编程)”和“精密模具制造生产实习”等课程。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另外,还要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根据个性化学习和能力拓展需要,开设限选专业课程和任选的企业课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问题的能力。

2.构建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就是面向新型工业化,以创新实践基地、创新工作室、创新设计竞赛为依托,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整体设计,设置多层次的学生创新能力训练项目,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创新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从研究思维方法到项目实践再到综合应用,能够接受系统化科技创新训练,提高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及关键环节,形成对科技创新的整体认识。如把传统的机械机构课程设计所选用的多年不变的通用一、二级减速器题目,改造成为在创新基地中完成的创新性综合实验,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数控机床、各种测量仪器等,让学生经历从设计、制造到装配、试用的全过程。如机械测绘技能实训,在对齿轮泵测绘的基础上,提出如何从结构上进行改进来提高齿轮泵的容积效率问题。学生几人一组可互相讨论,拿出各自的方案。可以先采用软件完成三维实体造型后生成装配图和拆解出零件图,标注出公差,然后再根据设计图纸,根据所学机械加工工艺学的知识,合理选择机床、刀具、夹具,并制定加工工艺规程,然后用虚拟制造软件在计算机上模拟加工过程,发现问题及时修改设计,待确定无误后进行数控编程,在数控机床上通过自行操作加工出零件,最后完成装配。
2.建立并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单向灌输,课后学生做作业,按照标准答案完成学习任务。教学模式的僵化、单一使得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养成用固定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逐渐丧失创新思维能力。在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逐步被“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所取代。实践证明,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背景下,“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的开放,能够围绕实际项目来组织教学,在课堂上直接对具体的项目进行讲解,让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有效地融为一体,在“虚实并举”的实践教学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术。通过学和做的环节,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具体问题中,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实践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机械零件品质检测和数控技术课程以具体生产项目(虚实并举)为教学目标和任务,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将教学与“项目”、“任务”充分融为一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完成“生产任务”为目标,根据项月任务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选定测量器具,按照分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实训。学生和教师对每一关键步骤进行质量监督,及时认识和纠正错误。学生在完成“项目”和“任务”的过程中熟知整个过程,理论知识得以巩固,技能得以提高,培养了学生较强的责任感、创新意识和质量意识。